2018年上海初三二模汇编—记叙文
2018年初三二模宝山-嘉定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1)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2)听上去平淡无奇—一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3)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 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 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4)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署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5)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6)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读
1
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7)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8)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9)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常、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10)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11)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
2
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12)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20.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4)段中的“失望”,是因为爸爸没抽查我能背的《满江红》。 B.第(6)段中的“惊喜”,是因为我读出了《绝句》中的画面感。 C.第(6)段中的“担忧”,是因为我读不出古诗中催人上进的意思。 D.第(7)段中的“轻松”,是因为我被古诗中优美的景色吸引住了。
21.根据文中内容,概述父亲对我学习古诗提供的帮助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我”读古诗的方式,主要有背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3分) 23.第(9)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末写道:“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根据上文相关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自己长大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20.(3分)D 21.(6分)把诗写在文稿纸背面让我背诵 出差记得带唐诗书法书签给我 允许我翻看他书架上的藏书 准备带我请教名师(只要写出其中三处即可) 22.(3分)联想、批注、辩论(想象、评注等)
23.(4分)既表现了对父亲理解诗歌权威性的尊重,也表现了优秀古典诗歌在她心目中崇高地位,还表现了她对读诗这件事认真庄重的态度(写出其中两点即可)(表达的情感态度1分,与之相对应的内容1分) 24.(5分)一是面对权威的父亲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父亲认可;二是父亲愿意 带她去见朱先生求教,把她看作了可以交流、可以讨论的对象。所以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两个角度各2分,语言流畅1分)
3
2018年初三二模崇明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22分)
童年的最后一天
①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②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炭头一路上呵呵呵地努力呼吸,直到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可呵呵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起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夏日的夜,纳凉,赶蚊蚋,驱不走的是郁闷。
③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了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地把小狗丢弃,它又自己xún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爸爸没辙了。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④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印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⑤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益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的药引子啊。
⑥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默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⑦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更喧闹。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不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⑧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路上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嘴唇狠狠地擦眼泪。
4
19.结合段意及相关解释,请为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并说明理由。(3分) 它又自己xún路回来
A.循:依照;沿袭 B.巡:巡视;巡查 汉字:
理由: 20.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8分) 故事情节 父亲要女孩丢弃黑狗 黑狗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 女孩表现 (1) 凝视着妈妈的身影、爸爸的背脊 (3) 什么也没问、无声哭泣 (4) 女孩心得 舍不得 (2) 2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画线句重复出现所起到的作用。(4分)
(1) (2)
22.文中⑥⑦两段多处写到知了的叫声,从表达效果看,这样写的目的是 (3分) 23.对题目“童年的最后一天”,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一天女孩因黑狗逝去而伤心。 B.这一天女孩告别了童年的任性 C.这一天女孩在伤痛中走向成熟 D.这一天女孩理解了家人的难处。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19. 循(1分)
循路回来就是沿着原路返回(1分)。表明小狗将女孩家当作了自己的家(将女孩认作是自己的主人),成为女孩执意收留小狗的原因(1分)。(共3分) 20. (1)不依不依不依!(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 (2)对家庭情况感到担心、忧虑
(3)黑狗被杀做成药引 (4)强忍悲痛(每格2分,共4分)
21. ?强调了夏日上学路途的炎热,辛苦,表现出了黑狗与女孩之间的关系亲近。(2分)
?与文末女孩“忽然想起碳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相呼应,更能突显女孩失去黑狗的痛苦,从而体现出成长道路上的辛酸。(2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