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作者:唐洪 戴鸿鸣 王顺玉 周彦 蔡正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9期

摘要: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针对传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并实施了“校企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教学实践方法,从师资建设、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生产实践能力。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生产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57-02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油田培养能够承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评价与管理的专门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地质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性教学模块。其中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适应现场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与实践结合,发现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目前学生人数剧增,师资力量的不足,进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成为迫切的需要。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安全和生产效益压力大。目前企业从安全和生产效益方面考虑不愿接受学生跟班实习。其一,油田工作涉及钻井、采油气、井下工具作业区等,这些地方一般比较偏远,周围环境相对恶劣;常有大型重型机械设备且作业过程危险,对于大学生而言,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其二,由于钻井作业费较高,如果让学生参与生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耽误生产进程。其三,由于钻井队自有的野营房数量有限,学生进入现场实习,食宿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目前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多以参观实习为主,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实习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是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建立合理的师资梯队,是专业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基石。近年来,学院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的人才,许多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没有经历现场实践系统培训,就直接参与到生产实习的教学中,所以青年教师由于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影响到课程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深刻性,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有二方面: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年的8~9月份,一些同学忙于找工作或考研在生产实习时难于安心;天气酷暑炎热,野外实习有些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第二,现在学生就业渠道更广阔,有部分学生不重视生产实习。

4.实习时间、地点与现场生产安排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实习内容无法完成。在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单位时,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为了节省交通费等,往往也只能采取就近的原则;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时间是固定的,而现场的工艺生产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可能与学生实习时间不吻合,也就导致与教学计划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5.现场环境和学生对实习内容认识不足不能保证现场讲解效果。资源勘查本科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井场常用设备及井下工具,掌握石油和天然气钻探的相关工艺技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企业的安全压力、经费等使得学生只能以参观为主的方式进行,所以学生对现场看到的工具和设备情况难以理解。 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

针对目前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生产实习和生产实习所面临的问题,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改革,提出“校企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培养新模式。 1.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采用校企结合培训的方式。将学生实习分成三部分,一周时间在学校主要围绕钻井录井进行实习,第二周到现场参观实习,第三周回到学校做资料分析。第一部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要求安排学生课堂听课,避免现场工作状态噪音对讲解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第二部分现场参观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到现场进行实习,进一步认识油田现场工作状况。第三部分回到学校对现场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完成技术报告和实习报告。

2.开设实习先导课,实现课堂内外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在实习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实习前聘请资深指导老师给学生作生产实习的背景知识培训,使学生对本次实习预先有一个初步认识;集中观看现场施工多媒体教学片,使学生对钻井工艺有一个总体印象和油田生产流程初步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尽量做到先讲课再实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在实习中走马观花。 三、具体措施

1.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矿生产实践教学宗旨和目标,结合企业和学校实习基地的情况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从内容上增加资料收集和利用收集资料进行油田地下地质分析,实习内容更为丰富,系统性更好,加强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显著提高。

2.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不但能熟练指导生产实践,还要负责现场联系。为此,院系应制订实习教师的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养计划。一是定期地派青年教师到现场进行生产培训,提高其实习指导能力。二是学院主动加强校内教师与现场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一方面请现场师傅到学校给教师介绍钻井录井设施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另一方面在油田请资深工程师直接为学生上课,从而建立起一支校内外结合、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3.实习基地建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以学校可实际操作的ZJ45型5000米钻机平台、采油设施和各种钻具等各种设施为核心,在企业的帮助下已完成综合录井设备的建立、四川各地层的岩屑资料已经收集,岩屑实物剖面已经建立,岩屑房正在建设中;学生可以在综合录井仪的模拟生产平台上进行实践操作,岩屑实物剖面可供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调研和比较研究,我们优选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作为油矿地质生产实习基地。

4.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根据新大纲要求,油矿生产实习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及“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石油企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培养。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油田地质实践教学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提高。学生到达油田后,首先接受正规的安全教育,然后请科研所地质老总做气矿简介和地质技术员的职责与任务、油藏地质研究的方法、参观资料的获取过程,为学生毕业后在采气采油厂(队)当地质技术员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钻井地质实习,首先在学校实习基地进行钻井学习,主要由学校教师指导单井地质设计、六大地质录井方法和完井报告的编写等;然后到气矿岩心岩屑房,请地质技术员现场讲课,进一步指导学生岩心描述、岩心录井草图和岩心归位图的编绘,要求分组完成单井的岩心岩屑的描述工作。第三阶段是井下工具公司参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种井下各种设备和工作原理,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第四阶段是综合研究,要求学生利用收集岩心、岩屑资料,编制单井的岩心、岩屑录井图,对单井进行生储盖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的分析和评价,并写出书面报告。最后,编写油矿生产实习思想业务总结报告。 四、应用效果

根据改革后的模式,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表明:带队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的加强与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隐患。学生业务素质与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得到提高,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实习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资源勘查2007级学生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优胜奖和钻井岩心地质编录三等奖,是参赛石油院校的最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于微波,卢秀和,刘俊萍,等.高等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增刊):68-7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