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提起农村学生作文,教师都会感叹,怎一个“难”字了得。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较普遍的“假,大,空”现象,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套路作文比比皆是;文中感情虚假浮泛、装腔作势,孩子们始终在“被动式作文”的泥沼里蹒跚徘徊,始终在背离生活、远离真情实感的漩涡中踯躅不前。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初中作文的“面目可憎”?如何走出被动模仿的怪圈,如何捅破那层通往自由表达,顺畅写文的壁垒呢? 一、 走出模仿,走向思维
有专家言,写作是替自己立言,其背后永远站着“思想”;而模仿,其背后站着“套路”。即使仿得逼真,也只是徒有形骸,没有神具。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应该让这种没有“神具”的模仿从自己的作文生活中淡出。那么如何从模仿中进行突围呢?窃以为,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构建“观察―分析―表达”的三级训练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更细腻,更广阔,不失为一条简单高效的路子。
比如,七年级重观察,写观察笔记,包括一般观察(定向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观察等)和深入观察(比较观察、观察与体验)等等;八年级重分析,写分析笔记;分析起步: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分析入门:多角度分析,特点
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等等;九年级重在表达训练,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等等。 当学生注重观察时就会发现,每一样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鲜活的、独属于自己的特点,这时,徒然地去模仿别人就显得毫无意义,或者说,当学生真正深入到具体的、细致的观察中时,模仿便失去了市场,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样的,当孩子们学会分析时,就会在比较中发现个性,发现美,发现事例中不一样的意义,从而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而一旦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就会明白,所谓的套路,所谓的格式,所谓的模仿,都是“权宜之计”,都是能够说扔就扔掉“拐杖”。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初中的作文应该走出模仿,走向思维,以此开启快乐作文的秘境,让作文教学绽放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二、 走出模仿,走向过程
江苏省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登山”理论认为:“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对孙老师的话我满怀敬意。的确,不注重过程的教育,其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同样的,初中作文教学同样要注重过程,要非常在乎“在路上”的感觉,正如一所大学学报封面上一句话:“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
就农村初中作文而言,教师不能仅仅把精力和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完稿上,而应在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方面下大工夫,包括在写之前的打开思路、收集和积累作文材料,包括审题和构思等
等,无一不需要教师深耕细作的引领,一种类似于“老牛犁地”式的引领。或许,深入到过程中的曲径通幽处,师生才能发现另一片语言实践的鲜活的乾坤;也或许,深入到过程中才发现,内容是不可模仿的,思想是不可模仿的,精神是不可模仿的,正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例如,在《我的烦恼》中的作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作文前认真回顾自己真实的烦恼,必须以“说真话表真情”为出发点,切不可人云亦云。于是孩子们纷纷梳理自己的心事:有的说我真的好冤枉,我并没有故意针对英语老师,为什么总是有人这么不相信我,为什么每一次班级中一出现不和谐音,同学和老师总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还有的说,我真的很?┪业穆杪瑁?我只不过和一个女同学多说了几句话,就一直怀疑我恋爱了,还有的说,我的烦恼与我的爸爸有关,他总是以他在农田中是多么辛苦说事,强迫我按照他的意愿进行……
做精做细这样的写前细节,做实做活这样的过程性活动,孩子们才会“流淌”出真情实感的“涓涓细流”,才会表真情,说真话,写真文。
三、 走出枯燥,走向趣味
为什么初中生面对作文,怎一个“难”字了得?这是因为部分作文实践活动是枯燥的,包括作文题目、作文内容、作文评价都是陈旧乏味的,包括写前兴趣、写后兴趣和长期快乐作文的兴趣都没有激发出来。怎么办?窃以为,当场创设活泼、真实、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