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小组发言资料)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1.1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 1 -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小组发言资料) 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1.3王学军的观点

1.首先是其合法性上 ,这就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权力是受公众委托的权力 , 因而是受公众制约的权力 。

2.表现在其所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 , 也就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相关的事务 , 而不是与某个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相关的事务 。 3.表现在公共管理的内容应该体现对公民的服务 。 4.表现在公共决策过程应该是公民与政府之间互动的过程 。 5.表现在面对政府,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二、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必要性所在

2.1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公共权力主体一方面是以国家和全社会正式代表的名义来行使权力,并且也总是服从和受制于社会整体性发展的需要,所以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另一方面,公共权力除了维护公共管理者的利益以外,还具有对全社会公共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和治理的功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执行社会职能。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而公共管理主体运用的公共权力的法律设定的合法性基础即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存在的基础。

2.2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社会性基础

一方面,社会性是公共性存在的基础。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公共性是公共社会事务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因此,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

另一方面,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社会性是公共性的要素来源,公共性是建立在社会性基础上的公共性,脱离了社会性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公共性。公共性本质上要反映社会性,可以应用社会性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公共性的真实程度。社会性是公共性的存在基础,公共性则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基础是以其社会性为要素来源进而建立在人民赋予的法律设定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

三、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 2 -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小组发言资料) 3.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政协、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的公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代表性:从起源上,国家、政府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本身就是团体因各种需要尤其是利益需要而结合成的共同体,它总能够代表这一团体的意志,维护其共同利益。

二是公务性: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主要在于其机构组织事务的公共性。不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公共组织及其成员,都是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

三是公益性:公共管理组织及其代表的行为目标或宗旨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性组织依靠特殊的公共权力和组织制度规定,把实现公众依靠个人无法实现的利益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现。现代政府也被当作维护社会公正、效率,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性工具。 四是权力的法定性:不仅国家、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的产生、设立与废止是法定的,具有合法性,而且他们的行为和结果都必须合法,并且承担相应责任。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3.2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效率一直是公共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而伦理原则的加入则增加了管理绩效的公共性。

公共组织是公平的依靠,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现代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调控行为被看作解决自由市场经济产生的各种不公正问题的合法途径,在平衡效率与公平、效率与民主、效率与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这种责任可以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肩负的引导义务,也可以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既是对社会正面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其负面偏差的一种纠正。公共管理者应当有道德意识,通过公共服务的道德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3.3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

- 3 -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小组发言资料) 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权力充分实现公共性的过程是历史的和具体的过程。从起源上说,公共权力最早表现为大众的共同权力。

3.4公共管理客体及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的解决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及其代表,而不是私人组织或私人。如果把全部事务划分为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的话,那么公共组织机构,如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就天然地成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公共事务的公共性还在于它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产生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主体从社会性本位出发所进行公共选择的结果,并且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制度安排体现出来。相对于私人利益来说,公共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实现起来也更加困难。所以,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公共管理主体往往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身的责任。特别是现代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质量更为关心,要求管理者从公众需求入手,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补充资料:中国的公共管理公共性情况(若时间充裕可补充)

4.1我国公管的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范围、方式等有所变化,但是,由于体制的惯性,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来运作的,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公民是公共管理的接受者,这种由政府向公民运动的单向性公共管理局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公共管理的理念看——传统管理理念中“当官为民做主”的“官本位”仍然盛行,而把公共权力的真正主人—公民当作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强调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服从义务。

从公共管理体制上看——官僚体制结构在公共管理部门之外也大行其道。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实际上使公共管理的效率不可能充分实现,甚至造成低效率和无效率。

- 4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