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第二章

1、蛋白质构成:碳、氢、氧、氮,氮含量16% 2、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类:中性非极性~(甘氨酸Gly,G)、中性极性~、酸性~(天门冬氨酸Asp,D、谷氨酸Glu,E)、碱性~(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组氨酸His,H) 4、色氨酸、酪氨酸(280nm波长)、苯丙氨酸(260nm波长)三种芳香族氨基酸吸收紫外光

5、大多数蛋白质中均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故测定280nm波长的光吸收强度,课作为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6、茚三酮反应:蓝紫色化合物,反应直接生成黄色产物

7、肽键:通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NH2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COO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CO—NH—

8、二级结构基本类型: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9、三级结构:每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10、一个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必须具有三级结构

11、稳定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 12、四级结构:亚基以非共价键聚合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聚合体

13、亚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称~ 14、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只有构成完整的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学功能

15、等电点:调节溶液pH值,使某一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 16、变性作用:某些理化因素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副键,使其构像发生变化,引起蛋白质的理

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逆性变性、不可逆性变性)

17、变性蛋白质是生物学活性丧失,在水中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更易被蛋白酶消化水解 18、变性物理因素:加热、高压、紫外线、X线和超声波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胍和尿素

19、沉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蛋白质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即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

20、沉淀:盐析: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中和其所带电荷,仍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不会是蛋

白质变性

有机溶剂沉淀:不会变性

重金属盐类沉淀: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盐键,与巯基结合,发生变性 生物碱试剂沉淀:

21、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含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都能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呈紫色(氨基

酸、二肽不可以)

第三章

22、核苷:一分子碱基与一分子戊糖脱水以N—C糖苷键连成的化合物 23、核苷酸=核苷+磷酸

24、RNA分子含有四种单核苷酸:AMP、GMP、CMP、UMP

25、核苷酸作用:合成核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 26、核苷酸存在于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I(NAD+)和辅酶II(NADP+) 27、ATP是能量代谢的关键

28、UTP、CTP、GTP分别参与糖元、磷脂、蛋白质的合成

29、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0、DNA具有方向性,碱基序列按照规定从5’向3’书写(3’,5’-磷酸二酯键)

31、三维双螺旋结构内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旋而成

⑵亲水的脱氧核糖基与磷酸基位于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 ⑶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连结

⑷互补碱基之间横向的氢键和疏水碱基平面之间形成的纵向碱基堆积力,维系这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32、B-DNA、A-DNA右手螺旋结构,Z-NDA左手螺旋结构

33、DNA结构:核糖体、螺线管、放射状环、染色体

34、RNA结构特点:mRNA:5’端帽子结构、3’端多聚腺苷酸尾 tRNA(三叶草结构):氨基酸臂、反密码环 35、反密码子:7个核苷酸组成突环,中间三个核苷酸称为~ 36、DNA和RNA吸收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

37、变性作用:DNA分子在加热、酸、碱、尿素等理化因素作用下,互补碱基间的氢键断裂,结构

松散,由规律的双螺旋转变尾无序缠绕的单链状态

38、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因埋藏在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A260可增加37%左右 39、变性温度(溶解温度):使50%的DNA变性,也就是A260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第四章

40、脂溶性维生素:A(夜盲症,胡萝卜)、D(佝偻病)、E、K 50、水溶性维生素:C(坏血病)、B族维生素B1、B2、B6、PP、B12、泛酸、叶酸、生物素

第五章

51、酶促反应特点:高度的催化效率、高度的专一性、(绝对、相对、立体异构专一性)、酶活性的

可调节性、酶的不稳定性

52、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酶或辅基、金属离子) 53、辅酶(疏松)、辅基(紧密)无化学本质上的差异,和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

54、酶的必须基团:酶的催化活性仅与其分子的一部分肽段有关,这部分肽段含有与酶活性有关的

基团称~【酶活性中心的必须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须基团】

55、活性中心:必须基团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构象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56、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刚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没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

57、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实质:酶的活性中心的形成或暴露过程) 58、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只有在某个温度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最大,酶的变性程度最小,该温

度称为~

59、酶促反应的最适pH:当在某一特定的pH条件下,酶蛋白、底物和辅酶处于最佳解离状态时,

最适宜于它们的互相结合,并发挥最佳的催化作用,此时改环境的pH值为~

60、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的必须基团进行不可逆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 ⑴专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有机磷化合物破坏胆碱酯酶活性中心

⑵非专一性:重金属离子、砷剂破坏巯基

可逆性抑制作用:以非共价键结合

⑴竞争性抑制: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

合成酶

⑵非竞争性:嘌呤醇是黄嘌呤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也是该酶的底物,可

被催化生成氧嘌呤醇(别黄嘌呤),别黄嘌呤是黄嘌呤氧化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

⑶反竞争性

61、酶的分类:氧化还原、转移、水解、裂合、异构、合成酶类

62、同工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第六章

63、在整个糖酵解过程中已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64、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⑴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胞液)

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线粒体) ⑶三羧酸循环(线粒体)

65、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丙酮酸脱氢酶(辅酶是TPP)、硫辛酸乙酰转移酶(辅酶是硫辛酸和

CoA-SH)、二氢硫辛酸脱氢酶(辅酶是FAD),并需要线粒体基质中的NAD+作为受氢体 66、三羧酸循环特点:⑴4次脱氢(其中三次以NAD+为受氢体,一次以FAD为受氢体)和2次脱

羧反应。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基生成1分子ATP ⑵在线粒体中进行。由于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

酶系,循环不可逆

⑶草酰乙酸参与其它代谢而不断更新。通过转氨基作用,草酰乙酸与天冬氨酸可以相互转变;乙酰乙酸可以脱羧生成丙酮酸

67、1分子 丙酮酸 生成 15 个ATP 乙酰辅酶A 12 糖酵解 2

糖酵解有氧氧化 36或38 糖原有氧氧化 37或39 68、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⑴提供磷酸核糖

⑵NADPH的生成及其功用

㈠在脂肪酸及胆固醇等物质的生物合成中提供氢,作为供氢体 ㈡NADPH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维持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完整性 ㈢NADPH参加干内生物转化反应

69、糖原合成酶是糖原合成过程的关键酶。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 70、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而补充血糖。肌糖原维持肌肉收缩

71、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甘油、有机酸、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肾脏可

进行)

72、㈠⑴丙酮酸羧化酶 ⑵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㈡果糖二磷酸酶 73、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肝糖原分解、肝中糖异生作用

第七章

74、生物氧化:糖、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出能量

75、CO2在体外是直接燃烧;在体内为有机酸脱羧产生。

76、H2O连续的递氢最终与氧结合;生物氧化过程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近50%的能量用于合成

ATP

77、转运线粒体外NADH至线粒体内的机制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两种 78、ATP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第八章

79、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活化(胞液中)和活化的脂肪酰辅酶A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

80、脂肪酰CoA进入线粒体要以肉碱为载体 81、β-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82、酮体:在肝细胞内,β-氧化产生的大量乙酰CoA不能全部氧化,部分乙酰CoA在线粒体中转

变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 83、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中间代谢物

84、乙酰乙酸CoA的关键酶:β-羟-β-甲基戊二酰CoA合成酶(胆固醇合成也用)

85、肝脏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不能利用酮体;肝外组织不生成酮体,可以氧化利用酮体

86、脂肪酸用乙酰CoA作为碳源,NADPH作为供氢体,ATP提供合成所需的能量,在组织的胞液中合成

87、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

88、脂肪酸的合成是还原性合成,过程中必须的供氢体来自磷酸戊糖通路 89、脂肪酸合成过程:

⑴丙乙酰CoA的生成:乙酰CoA羧化成丙乙酰CoA是第一步反应,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关键酶),辅酶是生物素

⑵脂肪酸合成酶系:由脂酰载体蛋白(ACP)和围绕在其四周的至少六种酶组成 90、软脂酸的合成:脱羧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

91、卵磷脂的合成:经过三磷酸胞苷(CTP)激活,形成胞苷二磷酸胆碱(CDP-胆碱)或胞苷二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