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

《隆中对》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字词。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重难点突破】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作品背景:《隆中对》本无篇名,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一直名叫《草庐对》或《隆中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以《隆中对》之名将其编入了教材。

3.时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三.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

2.把握词语现象

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此人可就见】 古义:接近,趋向 今义:就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 今义:太阳 通假字

陇: 通“垄” 夫:通“甫”

已:通“以”,表时间。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

四.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设置问题:

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