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实用文档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板书: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 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 练习设计 将本单元所学制作成一手抄报,或介绍一项自己的小实验。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成败及改进策略) 教学容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6. 砖和瓷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瓷的区别。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大全

实用文档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瓷? 三、研究砖和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板书: 砖和瓷 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 大全

实用文档

练习设计 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并上交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成败及改进策略) 教学容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7.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大全

实用文档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 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练习设计 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制作一小报。 制作一件变废为宝的小制作。 就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做一次小调查。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成败及改进策略) 大全

实用文档

教学容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1. 水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教学目标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大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