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一课: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 儿歌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儿歌吗?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
来一首儿歌。)大家请看:
一只青蛙两只眼 两只青蛙四只眼 三只青蛙六只眼 四只青蛙八只眼 ????
你能接着往下说吗?学生作答。老师引导学生切入课题,得出这是有规律的。激发学生兴趣,一起走进“找规律”这一课。 二、 复习旧知,引入新题
出示一组算式,例如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观察这一组算式,谈谈自己有什么发现?(注意: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之前的学习内容,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点名课题: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找出规律 出示第一列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列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将第一列的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对比,再将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对比,最后将第一个和第三个算式进行对比。
2)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小组展示结果。 3) 教师小结。(对学生的回答,尽量做一些规整)
提问学生:我们得出的这个结论能不能适用其他这样形式的题呢?那我们接着来再次确认一下。
接下来,分别出示第二列算式,第三列算式。用相同的方法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最后,将这一组算式整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整体进行比较,第一行和第二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整体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
第一行和第二行对比(第二行和第三行比较):
从内容看: 1.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的末尾也扩大10倍。
从形式看:2.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多添一个零,那么积的末尾也多添一个零。
第一行和第三行比较:
3.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的末尾就扩大100倍。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根据4×3=12,你能算出以下算式的答案吗?
4×30= 4×300= 4×30= 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40×30,根据4×3=12;再看现在因数中多添了几个0,就在原来积的末尾多添几个0即40×30=1200。 3、试一试。
课本第30页“试一试”的第1题。
四、反馈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五、当堂训练: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六、小结:探索整十数相乘,先把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将因数中末尾的0添在原来积的末尾。 七、作业布置:
课本第30页“练一练”的第1,5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