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 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

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 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

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上来。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2]在米德看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 ,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态)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姿态尤为重

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4]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 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米德认为,心智能力产生于婴儿期,婴儿最初拥有无意识的、毫无选择的姿态,经过筛选过程,婴儿能够在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个体那里学到能带来赞扬的姿态,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心智能力也由之诞生。这种对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姿态的选择,使得婴儿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对姿态逐渐趋于一致的理解,并以此作为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中介。米德称这种表达相同涵义的姿态为常规姿态。米德还指出,当个体具有了运用姿态,并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时,就标志着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巨大发展。由此,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

力,那么这一有机体就具有“心智”。[ 2 ]心灵的特征,即人类的反思智能或思维,是在内部使用符号,特别是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就是看不见的符号操纵过程,它使得人类能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自身的行动。思维与姿态的关系表现为,思维本质上就是外部的姿态会话在我们经验中的内化———这种内化了的姿态即为有意义的符号;思想的出现亦正产生于有意义姿态即符号的普遍化。[3 ]可见,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补充回答: 3. 自我论 借鉴了詹姆斯和库利的理论,米德强调指出,人能够像对待客体一样用符号标示自己。自我概念是由个体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处的一定地位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5 ]米德认为,自我形成于人自孩提时就具有的一种角色扮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人的意识和自我就产生于这一过程。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嬉戏的形式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空中接包等等,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中也缺乏稳定的内部组织。其次是游戏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儿童具有从整体活动的角度而非个人的角度将自己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并遵循游戏的规则与约定。

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泛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 阶段。结果是,它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这样,当儿童的交往范围逐渐从家庭、游戏群体扩大到学校、社区时,他就不断的将这些群体的集体身份体现在自我的概念中,增加和扩大自我概念。此外,米德还对自我(Self) 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 的主体自己,由主我( I) 和客我(Me) 组成。主我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具有自发性、冲动性及创造性,它在行动中改变社会结构;而客我却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象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6 ]主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补充回答: 4. 社会论 米德对社会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对心灵和自我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它“代表着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1 ]社会依赖心智的存在,没有这种扮演角色和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个体之间就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同时社会也依赖自我的能力,特别是依赖于从泛化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身的过程。没有这种把自己当作客体并用群体的观念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那么社会控制就只能通过在与具体的、直接在场的他人交往中所产生的自我评价来得以实施。米德的社会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反思。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社会”相对照,米德认为动物社会的个体基础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人类社会的个体基础体现出更为精致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进行反思与交流,由此产生的语言特征等使得人类与动物之间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第二,人类社会的组织基础———交往。对于人类社会组织而言,其基本原则是交

往(com2munication) 。在交往活动中,个体遐想或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他人的角色,并以此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同时,也正是这种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获得的对自己反应加以控制的能力使得交往具有价值。

第三,人类社会的制度基础———理解。米德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考察此问题。有机体在某种意义上是用它的感受性来决定它自己的环境,对于人类而言,即理解(个体对制度的理解) 。他指出,制度体现的是共同体全体成员对一个特定情景的一种共同反应。同时,米德也强调制度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补充回答: 三、简评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以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为阐述对象,揭示了符号(特别是语言) 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可简单概括为:生理性冲动与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7 ] 。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这种性质的行动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此,米德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社会心理学的其他理论方向有着明显的不同,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中、社会中个体交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社会是沟通系统和人际关系系统。与行为主义论者不同,行为主义者把人看作是不加思考地反应外部环境刺激物的“心理机器”,而米德则把人看作是相互作用的积极参加者,他可以通过符号沟通而选择、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学习而言,与行为主义者相类似,米德也强调其重要作用。但是,行为主义者忽略了作为人类特有的学习手段———语言的作用,而米德则赋予符号沟通以决定性意义。与精神分析学派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更注重人的理性行为,将人的个性看作是社会现象,强调个性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但却忽视了情绪领域和下意识领域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个性结构的论述上,米德的主我( I)和弗洛伊德的本我( Id) 、客我(Me) 和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 - ego) ,以及自我(Self) 和弗洛伊德的自我( Ego) 之间表面上有某种类似性,但是,在个性结构的内容解释上却有很大差别。最后,与认知方向相比,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与认知论者相似,把理性行为放在首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沟通的认知方面、社会观点的作用上,重视社会感知过程等等。但是,认知论者很少注意“社会因素”。

补充回答: 可见,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突破。但是,对它的批评也不少,有学者指出米德对概念的阐述杂乱无章、风格晦涩、缺乏明确的阐述和不大引证实验研究;对“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过程”概念的解释有很大的局限性:把全部社会关系只是理解为社会心理的、人际间的关系;忽视情绪在人类的行为中的作用等。此外,由于米德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界对他的最大的批评就是其思想缺乏验证性。尽管如此,米德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米德作为符号互动理论之父,其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几乎所有关于符号互动的理论都有米德相关思想的“影子”。继米德之后,芝加哥学派的赫伯特·布鲁默和爱荷华学派的曼德福·库恩分别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互动论学说。符号互动论在西方社科理论界影响较为深远,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衍化出了另外两种社会心理学经典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与参照群体理论。此外,米德的思想还影响到了其他一些领域,如:各种自我理论的研究、职业社会化的研究、社会互动的戏剧化研究方法以及人种研究法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