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负担教育能力的差异情况,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高等学校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个定义包含二层含义: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是在校大学生;第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并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经历着同龄人不曾经历的生活艰辛,承担着与其年龄不符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上学,上的起学,党中央、国务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助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园内生活学习现状分析 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首先应当要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唯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展开资助工作,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状

态。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条件较差,学习阻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主要依靠借贷上学,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注重勤俭节约。他们的日常开支除每天必不可少的伙食费外,还有购买必需的日常生活、学习用品,一年一度的计算机和英语过级考试的报名费以及班费等等。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等方面比其他学生困难更大,学习更为坎坷艰难。

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一定困境。据相关数据统计,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抑郁、自卑、孤独、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偏高,心理问题比较突出。[1]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自身弱势,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在大学边缘,人际关系冷漠,交往动机薄弱,缺乏活力和自信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不愿参与社交活动,人际交往面临困境。更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为明显的就是其经济来源少,生活费用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

款、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成绩较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依然较少,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存在困难,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月生活费只有几十元到一两百元,约为普通学生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有的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 二、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中现存主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难度

随着国家、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奖、助力度的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还存在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一方面,存在名额分配的现象,即为了操作方便,简单地按学生人数分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指标,学校将指标分到各个学院,各学院再按比例分配到各班。[2]另一方面,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目前高校还达不到去每个受助学生家里去了解实际情况,只能根据提供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等证明及平时的在校表现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尤其是大一学生,依据证明的比重更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