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 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 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

1) 乳儿期(0-1岁) 2) 婴儿期(1-3岁)

3)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4)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 5)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6) 青年期(14、15岁-25岁) 7) 成年期(25岁-65岁) 8) 老年期(65岁以后)

? 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人生全面发展。主要观点:

1. 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有若干发

展阶段构成

2. 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

3. 个体发展有多种因素决定,存在极大可塑性

(一)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劳伦兹 “关键期”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 差异性

(二)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 童年期(学龄初期):四年级(10-11岁)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

维为主,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自我意识增强,有力一定自我评价等 2. 少年期(初中):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3. 青年初期(高中)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主要观点:

1. 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

2.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3. 人类所有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4. 同化: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5.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其认知结构发生改

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2. 前运算阶段(2-7岁):“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进行抽象运算

思维。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思维,无守恒概念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运算结构,思维可逆,缺乏抽象性,“去自

我中心”发展,获得守恒概念(标志,主要特征)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形式运算是思维发展成熟的标志。阶段特征:

1) 命题之间的关系 2) 假设-演绎推理 3) 抽象逻辑思维 4) 可逆与补偿 5) 思维灵活性

启示:

1.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1. 主要观点: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

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提出“良好的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 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

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和支持要适度。

(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主要观点:人格发展必须历经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前五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其他三个阶段: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1. 个体智力13岁前直线上升,后缓慢发展到25岁到达顶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

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2. 智力发展存在差异表现:智力类型、智力发展水平、智力表现早晚、智力性别差异 3. 智力类型差异方面: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差异

4. 人的智力水平呈现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水平。IQ超130属于智力超常,低

于70为智力落后,大约各占百分之二十。IQ超过140属于天才,不到百分之一。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方式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2. 冲动型与沉思型:标准是反应时间的精确性 3. 具体型与抽象型 4. 发散型与辐合型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

1. 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2. 性格的类型差异:向性说(外倾型、内倾型)和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3.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不决定学习的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

校教育应该重视情感因素作用,使教育内容适合学生的性格差异

四、学习困难

(一) 概念:学习技能缺乏,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二) 学习困难学生与优生的差异

1. 在知识水平上的差异: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熟练程度差 2. 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差异: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

语落后,学习策略和方法差

3. 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动机缺失,志向水平低,学习兴趣淡薄、自我有效感差

(三) 应对策略

1. 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学法指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意志和态度。

五、资质优异儿童与弱智儿童

(一) 资质优异儿童及其教育

1. 早期评估,了解学生的禀赋特征和发展方向 2.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采取合理的教育管理 3. 根据儿童的实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模式 4. 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 弱智儿童及其教育

个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为辅的办法,针对弱智儿童的心理缺陷进行补偿教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