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3)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代表作《饮酒》其五 ③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识记:

①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今传散文4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② 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仅存辞赋3篇: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应用:

① 《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

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②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魅力

《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③ 《闲情赋》艺术特点

《闲情赋》中写道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说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语实在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其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北朝诗歌则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 元嘉诗坛

识记:

① 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元嘉诗歌,是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② 鲍照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但饱负才学。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为乱军所杀。鲍照诗今存200首,《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 理解:

① 山水诗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成风气。 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

谢灵运,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② 谢灵运生平际遇与其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但因刘宋政权用寒门掌实权,灵运一生不得舒其志,因此寄情山水以派遣。

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应用:

① 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

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

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

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② 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另外,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③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的特点:

1) 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 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

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3) 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不过,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层次。 ④ 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内容: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1)有的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2)有的揭露了钻营富贵的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 3)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痛苦; 4)有的则描写了边塞风光,表达了卫国壮志;

5)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 艺术成就: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首先,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

其次,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第二节 永明诗

识记:

① 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② 谢朓生平

谢朓,出身于累世高华又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文学修养极高。他感情丰富细腻,性格单纯,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理解: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应用:

① 永明诗歌的发展创作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 ② 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③ 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重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 表现在:

从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 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

从形式技巧方面,则有极大进展。不仅对声律非常注重,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

此外,永明诗吸收南朝乐府民歌之流丽明快风调,完全改变了古诗面貌,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演变的关键转折。

④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1)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 2)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

3)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4)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第三节 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理解:宫体诗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应用:

① 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答张贞成皋》。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② 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这种文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期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③ 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宫体诗创作特点之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宫体诗的另一特点,则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第四节 北朝诗歌及庾信

识记:

① “北地三才:

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② 庾信生平

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 庾信,早年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后出使西魏,适江陵陷落,被留魏不返,仕西魏及北周。

③ “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理解:

① 北朝思想文化、地理环境与其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完全消歇,经学发达,儒家思想占绝对地位,皇室成员多质木无文,加之北方自然景观雄浑粗犷,影响到北方士人在观念与心态上都较为传统。

在文学思想上,则追求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倾向。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② 王褒诗歌

王褒曾为梁元帝重臣,江陵失陷后入北,与庾信同以文才被赏识。他在南朝的作品接近谢朓,较为清新自然;但是北方山河与乡关之思使他的诗风改变了,感情深挚而格调悲切。 应用:

① 由“北地三才“的诗歌创作看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

南北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但在诗歌方面,南方影响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诗人代表“北地三才”的诗风变化即可说明。

温子才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他也学习南朝之风,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均婉转流丽,色彩缤纷,描写细致。

刑劭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他的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但也有一些诗,与永明小诗非常接近。

魏收的诗歌多为模仿南朝之作,但也偶有保持北方特色的作品。 ② 庾信入北前后的诗风变化

庾信今存诗320首左右,其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 后期入北,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27首。

第五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识记:

① 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500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300余首,“西曲”100余首。 ② 吴歌

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③ 西曲

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④ 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理解:

① 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

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② 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原因

北方徒弟幅员辽阔,自然景观雄浑苍茫,加之气候苦寒,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坚忍顽强的性格和粗豪强悍的气质。 ③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

1)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敕勒川》。 2)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3)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如《陇上歌》、《企喻歌》。 4)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马客吟》 5)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如《地驱歌乐辞》。 应用:

①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首先,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

其次,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另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② 《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

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③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北朝民歌数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为主。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就是千古传唱的《敕勒川》。 ④ 《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理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