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作者:张凤文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空间,尤其是发生严重公共危机时,公众通过网络关注事件情况,参与危机处理。本文从从新媒体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环境;危机管理;挑战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299-01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当前,在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环境下,深入研究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时效性的挑战

当今,网络媒体广泛占据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媒体。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公共危机的传播较传统环境危机而言更为迅速,传播的载体形式也比传统环境更丰富多样,也更为便捷。当发生公共事件时,网民利用手机等即时通信工具实时传播基于个人立场的危机信息,特别是在事件真相不明、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各种猜测、各种谣言充斥着微博、论坛、微信朋友圈等;与传统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除了进行单向传播以外,还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进行传播,当负面信息在网络中快速地聚集起来,极易形成公共危机。正是受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环境的公共危机,使得在传统环境下公共危机明确的潜伏期和爆发期的界限变得模糊,迅速推动着公共危机进入爆发期。在网络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传播的速度几乎是用秒来进行计算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政府很难有充足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准备时间和处理时间,潜伏期与爆发期时间间隔非常之短暂,几乎在不经意之间,公共危机就已经爆发,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效性提出了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危机波及的范围对公共危机管理可控性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产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和扩散,所辐射的范围特别广,再加上信息在网络媒介上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或传播主体的限制,能在瞬时传遍全国甚至是全球,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几乎能被无限地扩大,公共危机管理中要把危机信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是非常困难的。其次,信息量巨大。网络环境下几乎每秒中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事件的信息和广大民众在互联网上反馈的信息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信息流,危机管理要对这些信息流进行控制和把握是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较困难的。再次,信息源头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一旦形成,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引发危机的信息源进行查找和控制也是比较困难的,更为困难的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难以计数的网站、微博、论坛、朋友圈等想要阻止或防范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就业、房价、官员的清廉等,一旦某一方面出现问题,信息会迅速地传播和扩散,使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成为社会的焦点。同样,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的群体和影响范围也难以限定,影响的深度很难进行精确的预测和限定,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可控性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

所谓常态化是指事件趋向于正常化的一种状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的容易、更加的快捷,再加上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的可能性增大。而每一危机事件的成因复杂,并且出现各种危机事件互为因果、相互交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危机的解决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同时,对危机事件保持密切的关注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特征,成为社会公众和广大网民社会生活的一种经常性事件,受到普遍关注。互联网的开放性,给所有人拓展了公共空间,为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每个网民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或公共事件的看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一方面,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随着互联网迅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引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源头,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表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源头的公共危机交错或同时发生,这些都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四、网络的匿名性对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源头甄别的挑战

在传统环境下政府检测和控制信息传播要简单和容易,一般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都可以得到保障,信息的源头非常容易把握。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为公众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观点提供了条件,可以让公众的意愿和观点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谣言和偏激的言论传播提供了温床,公共危机管理者针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要逐一去查实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很多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心理的恐慌,成为引发公共危机的信息源;并且网络的匿名性使虚假信息的发布者身份一时难以确定。而网络作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舆情收集的主要渠道,面对冗杂无章,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信息要确定其来源和可信度真是难上加难,这会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会导致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在海量的匿名者发布的信息中甄别出信息是否可信、信息的源头何在,这些都对公共危机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五、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开放的、共享的,任何公民都可以很轻松地获取信息,信息能否被公众接受不再完全取决于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人们更愿意去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决定是否接受某一信息或观点。在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公共危机管理者出于种种考虑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一贯对危机事件的始末及真实情况遮遮掩掩,危机信息迟迟不公布,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的各种著名的论坛、微信朋友圈等就成为人们获取危机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危机信息知情权的诉求变得尤为迫切,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民众就会对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的相关举措进行怀疑、猜测,造成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情况产生不满,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再加上近几年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部分网民宁肯相信网络信息而不愿意相信政府及专家。因此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共享性及开放性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