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

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而通过三国时代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我们也能了解英雄概念的发展确实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密切联系,比如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就当时各方诸侯是否为天下英雄展开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称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等,可见英雄观念成形于三国时代并无大的争议。贺昌群先生在《英雄与名士》中指出:“英雄之名,起于灵帝时黄巾农民战争,郡太守与刺史制度已为宦官及其爪牙所败坏,地方政治紊乱不可收拾,军政大权落于州牧之手,凡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文能经邦,武能拨乱的人,便可以称为英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乱世三国,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文

武兼备的曹操具备以上特点,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而当时人才辈出,有以上志向和能力的能臣不在少数,可见英雄观念的产生和推崇确实是大势所趋。而时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演义小说,因此英雄观念也就在小说中更加鲜明地延续和发展下来了。

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描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尽管它没有《三国演义》有演义历史的真实性,但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观念,却是与《三国演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作家的原因。相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而经施耐庵整理和润色以出版,罗贯中著《水浒传》曾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而施耐庵此人一生经历了元朝末年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又经历了激烈的农民起义。他对朝廷不满,所以弃官,同时又拒绝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徵召,隐居一生。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他是痛恶封建统治的。在《三国演义》中写英雄信手拈来的罗贯中和有特殊人生经历的施耐庵的笔下,《水浒传》的英雄气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再正常不过了。其次是时代原因。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当道,残杀忠良,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民起义是必然结果。而起义要获得胜利就需要英雄的出现,这又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在《水浒传》中,竭力鼓吹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歌颂落草为寇的英雄,歌颂农民起义的胜利是全书的主题。得益于以上两个原因,因此英雄观念在《水浒传》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体现了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英雄观的形成和发展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许多共性。在英雄的身上,都熔铸了民众百姓的理想人格、审美观点和道德标准。正因为两书主旨相同,故明人将其合刊,题为“英雄谱”。但两书所塑造和刻画的英雄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比较和品析。故下文将以英雄观为切入点,剖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书在这个母题上的异同点。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英雄观的相同点

2.1“义”是英雄行为的第一准则

尚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侧重历史演义的《三国演义》,还是侧重刻画和歌颂水浒英雄的《水浒传》,都高举义的大旗,竭力讴歌和赞美义之力量。在这两部书中,罗贯中和施耐庵都以义为中心标准,塑造了各类英雄形象。像刘备、宋江等的仁义之为,或是关羽、武松等的英雄之举,都在义的光环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义,他们可以赴汤蹈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毫不夸张的

说,无论是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稳坐中军的谋士,在英雄的心中,义气当先是毋容置疑的,义是行为的第一准则。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身处哪个集团,无论出身和结局如何,只要心中义的旗帜仍屹立不倒,无论大义还是小义,都一律加以赞美。孔孟常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像一生秉持仁义做人的刘备,无疑就是仁义的化身。在当时那个寸土必争、弱肉强食的割据时代,刘备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力量多么渺小,哪怕身无立锥之地,也始终贯彻仁义凌驾于生命的做人原则。像第四十一回,刘备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落败,准备弃樊城而逃。刘备当时心里挂念的是樊城几十万百姓如何生存的问题,最后决定百姓愿随者便一同过江,哪怕带着百姓行军缓慢,会带来杀身之祸,他也义无反顾。而后走投无路投刘表,刘表几度欲让荆州,甚至诸葛亮也欲让刘备接手荆州,可刘备就是不取荆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他与刘表是宗亲,有兄弟关系,因而他绝不在寄人篱下情况下做出不义之事。后来刘备入川,尽管刘璋无能,西蜀刘备若不取,也早晚会被张鲁和曹操等狼虎之辈夺走,可刘备念及刘璋与自己同为汉室宗亲,在部下都恳求其取西蜀时,也坚持不谋西蜀。难怪乎学者齐裕焜在《明代小说史》中写道:“刘备以仁义立国,”确实无愧于当时百姓心中最伟大的“仁君”。除了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也是《三国演义》的一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写道:“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关羽就是忠义和义勇的化身。关羽为将为臣,确实都以义字当先。“降汉不降曹”体现了忠义之道;“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体现了兄弟情义;“华容释曹”表现了义不忘本;“义释黄忠”则是心心相惜的英雄情义。除此之外,其他集团的代表人物诸如孙策、周瑜、张辽等也都是以义为先的英雄人物。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吕布。众所周知,我们经常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比喻万中挑一的优秀人才,吕布之勇世所罕见,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但为什么不能称为一代英雄呢?因为吕布不仅是猛将的代表,更是无情无义的代名词。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是最客观的评价。他为物欲杀养父丁原,贪女色弑义父董卓,被张飞嘲讽为“三世家奴”;后又降袁术、效袁绍、从张邈、投刘备。既投了刘备却又偷袭徐州,背信弃义到了极致;后来被曹操击溃俘虏,部下张辽誓死不从,而他向曹操示好想投诚于曹操,而且还要刘备帮他说好话。曹操回顾刘备曰:“何如?”刘备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闻言,即杀之。吕布这样的猛将,向来唯才是用的曹操都不用,足以见吕布的不仁不义确实令人发指。可见不仁不义者,在封建社会是被人唾弃的,又怎么称为英雄呢?

《水浒传》的主旨也非常明确,以义一字来打造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个英雄好汉。无论是晁盖时期的“聚义厅”,还是宋江时期的“忠义堂”,“义”字始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