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还存在很多误区,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能发现问题说明我们的头脑还很清醒。也还能正确认识我们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受文字魅力的过程,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堆砌的图片、无聊的动画……课件给人的感觉好象是成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这就把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过多地追求“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实际上有些内容本与教学内容无太大联系,学生通过书本可以直接感知了解。这些对于教学没有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无疑是画蛇添足。 误区之二:多媒体课件形式重于内在。花哨的课件并不等于形式丰富的课件。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部分,而将重点放在了选用色彩比较艳丽,画面感很强的图片,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例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倘若真用投影展示一幅画像,那么,五十个学生脑海中,就只有一幅画面;如果没有这幅画,那么,五十个学生的心中至少有五十幅画,甚至更多。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我们透过作者那细腻的描写,自然而然在各自的脑海中都刻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教师提供的画像一出现,往往窒息了、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将作者笔下画面固化在一个外在的图像上。因此我觉得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操作简单、方便;还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适当的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辅助课堂目标的完成。
误区三:错误理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例如: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很多教师的做法是:在课件里加入如上网查找学习、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等板块来达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目的。这种手段看起来很新颖很适用。其实,“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将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这是误区!”教师把信息的获取放在首位,无疑是片面地理解了信息素养的含义。在计算机这本厚厚的教科书中“找啊找”,容易使学生造成断章取义,人云亦云的现象。 同时也阻隔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新实小 解自忠
课件,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课件,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文章可以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
堂教学效率,深受师生欢迎。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 一、重视先进手段,轻视先进理念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情况,这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我们也看到为追求感官上的冲击,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而文本却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缺少有效思维引导,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有时为了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的局面,而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讲解,以屏显代板书。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只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使用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上学,多媒体成了花架子。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清楚,它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身的一种教学工具,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势媒体。
二、课件成为“主体”,教师变向“电灌”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外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内因。教材所提供的文本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去组织,多媒体的应用要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体发挥高效作用,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调控。
教学内容、选择的媒体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多种多样的,当某些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疑点时,若只用多媒体机械地重复,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时若能穿插教师的精当讲解,巧妙点拨,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作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从中获得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幕一幕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三、视听代替朗读,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课堂缺少了学生独特鲜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