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第2课 回 延 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情境导入】

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在外奔波多年回到故乡,人们的心情该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出生在山东枣庄却与延安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他回到阔别十年的圣地延安时的心情和感受。 【新课解读】

一、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读准字音。

搂定(lǒu) 白羊肚手巾(d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油馍(mó) 一盏盏(zhǎn) ...2.把握字形。

气chuǎn(喘) 眼kuànɡ(眶) 羊ɡāo(羔) 满yáo(窑)里 3.理解词义。

- 1 -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革命的足迹。 二、初步感知——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分为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示革命征程。 3.小结: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 4.提问: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 2 -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情更切”,越是接近,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6.读诗,思考第一部分中动词的使用表现的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7.读诗,思考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地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其中倍感自豪。

8.第三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构成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