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第六单元 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第4课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十三陵的兴建 知识与能力 识记 十三陵的陵址在北京昌平天寿山,长陵的始建与十三陵的形成。 理解 运用 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了解明十三陵。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在北京地图上寻找明十三陵陵址。看课本明十三陵两幅照片,了解十三陵的艺术美。 明十三陵的布局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神路”勾通各陵,长陵制,“明陵落照”之人文美与自然美。 长陵、永陵、定陵和思陵各代表明朝兴盛、中衰和覆亡的历史。 再次了解中国皇念。 体会文化艺术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 从明十三陵布局、具体各陵盛衰情况分析明朝历史兴衰。 参看课本上【资料回放】,了解各帝陵名,绘制明十三陵所反映明朝兴衰示意图。 培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上层建筑、文化艺术是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反映。 正门大宫门,“前朝后寝”陵建筑的特殊理规模宏伟的长陵 长陵──十三陵的主陵。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巨丽的明代皇陵。祾恩殿的极高历史和美学价值。仅存的最大楠木殿。长陵地宫和宝顶。 了解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实际的主陵。 通过明十三陵两个具体实例分析长陵和定陵建筑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不同特色。 制图表对比长陵和定陵的各自特色培养阶级分析观点和历史唯分析能力。 和历史背景。 物主义的奢华豪贵的定陵 定陵的奢华,“十室九空”,培养阶级分析观耗银八百万两。定陵用料豪贵,色彩鲜丽,富有美学观赏价值。 点,了解地主阶级皇室豪华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农民基础上的。 了解定陵地宫宝物的价值。 从阅读课文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知识。 列举定陵出土珍贵文物名称。 培养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1956年定陵地宫的考古挖掘。地宫的豪华,御座之精美,无不显示我国古代

建筑的高超水平。地宫出土文物达三千余件,以金冠、凤冠最为知名。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之情。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定陵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 难点

本课头绪复杂内容多,在两课时需精练选择重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共有六个目,教学为2课时。建议将前三目讲一课时,后三目合讲一课时。这样分讲应该比较合理,前一课时重点讲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后一课时分讲长陵和定陵。本课内容比前课复杂,陵墓建筑有十三个陵,既有整体又有个体;还从陵寝建筑涉及回顾明王朝的盛衰,最后还有定陵地宫的重大考古发掘;而这三方面,又各个不能忽视,都是重要历史内容,不可分割。另外,前一课明孝陵所涉及过的明清陵寝建筑特色,如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人文美与自然美的浑然一体,在本课讲授时还要提到。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本课时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本课引言由一幅“明十三陵入口”风景照和简介明十三陵的形成以及建筑壮美风格的文字合成。这样的引言有利于教师讲课先从形象地介绍描绘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壮观面貌入手,利用文物建筑图片和“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生动诗篇,引人入胜地将学生带到景观现场,然后开讲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价值。在讲述引言中十三陵形成过程时,可预先引导学生参阅本课【资料回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表,了解建文帝、景泰帝未葬入十三陵的原因。因此十六代明朝皇帝成为了十三陵。

第一目 “十三陵的兴建”

本目由一段课文正文、一幅“明十三陵”全景图和一段【学思之窗】阅读文字构成。课文正文实际说清三个问题:一、明十三陵陵墓建筑群何年始建?二、建筑群址在何处?三、自明成祖起,明朝各代皇帝除景泰帝外,全部安葬于此,共十三代,因名十三陵。此段文字较少,建议从三个方面安排讲课:

(1)课文正文细讲。应先回顾一下朱元璋逝世后朱棣策动“靖难之役”,推翻南京建文帝统治的王朝,然后迁都北京的历史过程。没有这段历史的回述,学生便很难理解明孝陵以后明王朝各帝陵为何又迁到北京。然后再重点介绍明十三陵的起建年代、陵址昌平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和以后明朝各帝的相继建陵过程。最后“形成为明十三陵”。

(2)结合讲述课文,引导学生阅览“明十三陵”风景照,最好用多媒体、电化教育放映更多的明十三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图片或电视片,使学生广开眼界,从感性上感悟和欣赏明十三陵这一世界级人文景观的壮观美丽。十三陵周围壮美的山水──温榆河、蟒山、虎峪等,最好都有彩色图片或电视片的形象直观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赞美自豪之情。

(3)【学思之窗】阅读文字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读或朗读,然后思考本栏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风趣的历史轶事,可教育学生认识古代帝王们封建迷信思想的可笑,同时也可适当结合当前某些搞封建迷信的人和事,和学生共同批判分析。

第二目 “明十三陵的布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