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的更替》
◆ 教材分析 《上古三代的更替》是2016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内容,课文依据文献传说和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叙述了夏商周三代更迭的时间线索和历史概况。学习夏商周三代的更迭,对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演变、基本特征有重要意义,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2.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夏桀、商纣王、周幽王残暴昏庸的描述,使学生了解到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体恤百姓。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教学难点】
夏、商、周的灭亡的启示。 ◆ 课前准备 ◆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朗读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 课件出示: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教师讲解:云母屏风指的是用云母石制作的屏风。深是暗的意思。长河指银河。这首诗写的是嫦娥盗不死药上天但又不耐天上寂寞生活的心情,借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那么,诗中提到的嫦娥是什么人?她从哪里盗来的不死药?有人说,她是夏朝人,那夏朝又是怎么回事?与它相关联的朝代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1.解题:“上古三代”是指哪三代?
学生回答明确: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 2.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商、周三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同桌交流,制作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表。 学生结合表格内容分组展示,教师课件及时补充图片及文字材料。 朝代 夏 商 西周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阳城 亡国之君 社会制度的变迁 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分封制 约公元前2070年 启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 周幽王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
(1)公元纪年法:我国现在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以公元元年作为纪年的标志。在这之前,称公元前××年,在这之后,称为公元××年。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2)夏桀的残暴:出示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 引导学生认识到夏朝的衰落原因:夏桀的残暴统治。 出示三则材料: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本纪》 (夏桀)作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竹书纪年》 (夏桀)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 ——《韩诗外传》 进一步了解夏桀的残暴,思考: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学生回答明确:失民心者失天下。 (2)商纣王的暴政及牧野之战
商朝末代亡国国君。子姓,名受,又称辛、帝辛。帝乙子。资性敏捷,财力过人,但暴虐无道,好酒淫乐,对内拒谏饰非,诛戮忠良,设炮烙法,剖比干,观其心,囚西伯昌(即周文王)。对外黩武好战,引起诸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致使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曾征服东夷,俘获大批战俘。周武王率诸侯伐之,发兵70万人决战于牧野,商兵于阵前倒伐反击,被迫在鹿台自焚。是有名的暴君。
3、讨论:夏、商的兴起和灭亡有哪些共同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与教训? 学生回答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
4、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出示《西周民族和周边形势图》,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周王,你会找哪些人当诸侯国的国君来帮助你管理广阔的国土?
学生回答引出西周的分封制。
出示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引导学生认识到: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的统治者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
思考:什么是分封制?
学生回答明确: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