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第三,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目前国内能源、交通、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产业仍然处于大发展时期,并且向乡镇企业蔓延,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迅速上升,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据有关专家估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代表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仍将得到优先发展。其中,煤炭到2010年增加56%;火力发电量到2010年增加200%以上;钢铁到2010年增加80%;水泥到2010年增加136%”。由于我国重化工业的传统产业主体技术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这些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高,所排放的污染物占整个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也就越大。统计表明,我国以煤炭为动力的电力生产占整个电力生产的80%左右,电力工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有较大比重。
第四,需要指出的是,现有产业结构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合理的产业构成增大了资源消耗。由于我国服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使经济的发展付出较高的资源代价。另一方面,产业素质低,技术水平不高,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为50%以上。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6倍、韩国的4.5倍。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我国比发达国家高5—10倍以上。我国煤炭、原油、发电量、钢、水泥、化纤等重要产品产量虽位居世界前茅,但由于产品加工深度低,工业增加值却排在世界第12位。这些都说明,在现有产业结构下的经济发展加剧了资源消耗。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到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削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重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致使经济活动过度消耗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正视现阶段发展道路上的这些不利因素,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我国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协调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
为了克服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现象,必须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对那些市场已经饱和、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进步缓慢、创新乏力的产业,要果断地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短线产业、瓶颈产业、新兴产业的扩张和发展,长线产业、传统产业、衰退产业的收缩、改造或消亡;另一方面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新兴产业、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短线产业的支持和扶植,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必要的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快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重视技术引进。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引进这些技术,以迅速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第二,加强技术突破和原创。在技术引进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累经验和资本,进而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取得技术突破和原创,实现产业技术上的领先和超越。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使企业走上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利用全球资源、在国际竞争中自主发展的轨道。
3. 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首先,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定各自的特色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或特色产业群落,必须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其次,特色产业应能上规模、上水平,能做强做大,形成竞争优势,强化产业特色。再次,选择和发展特色产业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地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应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一项产业的发展虽然增加了经济资本,却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该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产业即使再有特色,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且要素禀赋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选择和发展特色产业时应避免“比较利益陷阱”,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适时实现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4.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要建立健全绿色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