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

作者:曾玉函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9期

摘 要:为了解定势的特征和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本文对定势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影响文化定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学习和交际实践中,定势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培养跨文化学习能力,应当不断对定势反思,解析不够准确的定势,从多维角度观察文化并构建新的定势。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定势 一、引言

“Stereotype”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逐一地亲身体验。为节省时间,人们就用一个简化的认知方法,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Stereotype”一词在中文中有不同的译法,如“模式固见”“刻板印象”“定型观念”及“定势”等,本文使用“定势”的译法。 二、定势及其特征

Lippmann最初是将定势作为消极概念使用的,他认为定势是错误的、非理性的。胡文仲把“定势”定义成“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且现在使用这个词一般带有贬义”。关世杰认为定势“是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看法”。最后一种代表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因为他们发现,定势已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方式。结上所述,可以看出定势的一些特征。定势和归类有联系,是过分简单化的归类;定势有不可避免性;定势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三、文化定势形成的原因

文化定势是怎样产生的?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与人的认知发展有关。对儿童定型观念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群体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文化定势产生的根源。 1.人类的认知模式—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玄向,不仅获得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获得了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意象图式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模式,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一种认知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杜会环境是决定因素

心理学家们对于文化定势的形成,观点各异,有的认为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有的认为儿童个人经历起作用,有的认为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休戚相关。经过一些专家的调查研究基本得出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的观点。 3.大众媒介传播的影响

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如因特网、电视、报刊杂志等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形成文化定势。有些人对中国人持有一种消极的、丑化的定势观念,这与该国的大众传媒有紧密的联系,当今在美国的文化里仍存在歧视华人的定型观念。对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偏见倾向是文化歧视,过分简单化、不加辨别的判断、以偏概全的定型观念,弊端是判断事物主观且不全面,从而致使文化定势的产生。

四、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1.文化定势可实现范畴化,简化认知图式,加快信息处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一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认知语言学也表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要在心理上对事物进行归类,进而实现对事物分类思维过程的范畴化。为了实现范畴化,人们会将常见的特定事物的模型归入事先设定好的“原型”之中,根据原型对范畴进行组织。

2.文化定势能降低焦虑和恐惧感,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盲目性和复杂性。

世界纷繁复杂,遥远的时空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更像一道天然屏障,隔绝了不同文化体系里人们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由于交际行为的模糊性,会让人失去心理安定感,产生心理行为变化和情感障碍,特别是当人们难以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感。文化定势,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信息的预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能起到积极的交际导向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且简洁有序的认知框架。 五、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消极作用 1.过分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无视文化的共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皆印上了独特的烙印,而从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各文化系统里仍有许多共通之处。故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绝对不是两个极端,在连续体上有可能重叠,从而产生共同点。

2.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忽略文化的动态多变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是与时俱进、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在产生相应的改变。文化定势,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是对各种文化的过分概括。由于它是“定势”,所以很难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而改变,故是一种过于静态的研究。它只能比较出一个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不能全面概括某一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 六、结语

文化定势是在一维空间里对文化进行观察和归类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有积极的认知功能,可以在交际中起导向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夸张的色彩。不同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也是这样。从定势形成的原因着手,既要客观地对待媒体等社会因素,更应设法从教育角度给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引导。除此之外对文化的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才能对定势进行有效的反思,并构建起新的观念,从多维角度给文化和生活在各自文化下的个体一个公正合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爱国.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定型[J].中国俄语教学,2001(4).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谭志松.国外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6):64-67. [7]唐日静.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4):154-15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