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观点: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
第二辩手的发言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大家下午好,感谢正方一二辩的精彩发言现在请容许我方一辩的开篇陈词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我方观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内的文明种类越多就越不利于中国文明。何出此言?那是因为侵略性是文明一种通性。外来文明的进入必然会对本土的文明造成侵略,削弱本土的文明原有的地位。就好比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传入会使二胡等传统乐器的受关注度下降,最终就是削弱了中国文明在中国的地位。地位被削弱了自然就弊大于利了。
然后我们也要明白,文明与文明之间永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融合。就好比圣诞节与春节永远不可能融合为一个节日,核心原因就是文明之间的象征性是有些许共同点的,正是这些共同点导致了他们彼此之间具有替代性,即外来文明会对中国文明有替代作用,归根到底,所谓的文明融合不过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渗透和替代。社会对文明的选择就像是鱼与熊掌的选择,外来文明这只“熊掌”拿来了,我们想要这只“熊掌”,最终只能放弃中国文明这条“鱼”了。
再来,我们重新回归辩题,开始,我们本次的辩题的主题就是“中国文明”而不是“中国社会”。所以即使外来文明对中国社会是有利的,也不能说明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有利。一个例子能让我们很清晰的看清问题的所在:西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却在后来道教的冲突中削弱了道教在我国的地位。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利于中国文明。所以说,外来文明即使对中国的社会有利也不能说明对中国本身的文明有利,甚至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发挥着害处作用。
最后,我们要清楚,认为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并不意味着采取闭关锁国的应对态度,而是在认清弊大于利的基础上小心应对,最终使结果有利于中国文明。弊大于利也,并非毫无利处可言,但若我们认为把它利大于弊就会很容易使国人松懈,从而是中国文明被外来文明侵略。倘若利大于弊,那即使不小心应对也能轻松达成收益了,那我在此试问对方第二副辩:“你认为应对外来文明不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