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堂实录 docx

学生从分析祥林嫂到谈到鸣凤,进而比较两个人的形象,这是我没有料到的,学生们分析得如此有见地――虽然还有些幼稚,更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课前我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再次感慨,只要给学生以机会,学生的思想便会迸发出许多让我们惊喜的精彩。

虽然,对我的课堂来说,鸣凤实属“不期而遇”,但杨晓梅提到鸣凤的自杀,这给了我一个抛出我要提的问题进而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的契机:“她们两个是有一些不同的,但也有共同的,就是她们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而且结局都一样,死了。但她们也有不同之处,所谓‘不同’,鸣凤之死是自杀,而祥林嫂是……对了,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

这个似乎突如其来实则我早就准备好的提问,让学生一下子没有思想准备,有的说“自杀”,有的说“他杀”。

我说:“其实,‘他杀’也就是被谋杀,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剩下的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自杀,还有一种自然死亡,也就是冻死饿死等。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还是自杀?大家先再仔细看一下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直接和间接的答案或线索,然后我们再来交流讨论。”学生们重新开始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前后左右地讨论起来……

几分钟过去了,我对大家说:“好,现在我们统计一下,哪些同学认为是自杀的,请举手。”

多数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共23个同学。我说:“看来是多数,23个同学认为自杀。那么没有举手的13位同学认为是非自杀的。好,现在两派同学把方位调整一下,相同看法的同学坐在一起,我们来辩论一下:祥林嫂究竟是自杀的,还是冻死饿死的?注意,双方发言都要以理服人,也就是说一定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很快调整好座位,两方人马相对而坐,并开始准备发言。 我宣布辩论开始:“先请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同学陈述他们的观点。”

黄泳第一个发言:“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课文刚开始就写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死以后有没有魂灵,‘我’不跟她说有也不说没有,只是说‘或许’‘未必’‘说不清’,然后她就走了。我从她问这个话的意思揣摩,她有想死的欲望。” 康婕补充说:“还有一句,她问死掉了的人会不会见面?这也说明她想死。”

杨晓梅说:“原来她以为如果她捐一个门槛就可以赎罪,但是结果还是没有能够赎罪,所以她就绝望了,她可能感觉死亡可以减轻自己的罪。”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祥林嫂的绝望让她产生了自杀想法?”

王楠楠说:“书上这句话很重要,‘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是第七页上面的一句话,四叔说的,‘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说是‘谬种’。”

金薇又说了一个依据:“她不是问‘我’吗?她提的问题本身就说明已经有自杀的动机了,她和‘我’非亲非故,如果不是已经有这种想法了,她是不可能问这个问题,‘我’对人死后能否见面虽然没有明确肯定,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她觉得可能还有点希望,于是她就自杀了。”

我说:“我现在不表态,保持中立。让你们把话说完。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这一派,还有没有话要说?”

杨晓梅又补充了几句说:“‘偏偏’两个字,就是说明她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时间是经过选择的;如果是自然的,就不会‘偏偏在这个时候’,也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我问“自杀说”的学生,他们没有举手的了,于是我转身对另一派学生说:“好,下面该你们发表看法了。”

李翔说:“我认为祥林嫂不是自杀。如果她要自杀,应该在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杀。那个时候她已经对生活绝望了,都没有自杀,可见她不想死。因此我认为她是自然死亡,是冻死的活饿死的。”

戚西川说:“我觉得她自己想死,就可以一头碰在墙上。但后面说她‘老了’,也就是死了,我就觉得是‘老’死的。还有,前面祥林嫂问我,有地狱吗?我就觉得她肯定想死,又怕死。因为我觉得她对死充满恐怖。”

我说:“这里的‘老死’,书上有注释,不是衰老而死,而是对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不过,你的第二理由还有点道理。”

魏铭江说:“我就觉得‘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句话可以分析出一些东西。按习俗,是不能在那时候死的,而且这个时候她一定会为以前的丈夫与孩子进行祝福。”

我没有太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你提出这个理由是什么意思?能再阐述一下好

吗?”

魏铭江说:“我的意思是,那时的人,不会选择在祝福的时候自杀。而且书上说得很清楚了,‘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就是说她找不到工作,最后因贫穷而饿死。”

余鑫站了起来:“我看到前面那句话,那里面提着竹篮,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连沦落到要饭的地步都没自杀,就说明她的确不想死。那两天是冬天最冷的几天,她是一个乞丐,在街上没有地方住,应该是被冻死饿死了。” 我说:“我理解余鑫的意思是她其实还想活下去的,只是没吃的穿的才冻死饿死的。是吗?”他点点头。

汪洋:“一个人要选择自杀的话,说明对生活非常厌倦了。但是祥林嫂对生活已经完全麻木了,没有任何感觉了,连厌倦都谈不上了,所以我觉得她不会自杀了。” 我说:“你是说,她对生活麻木了,生与死已经没有感觉了,所以不会自杀?” 汪洋点头说:“是的。如果说是自杀,为什么她以前不死,为什么现在去死?而且她去问‘我’,绝对不可能问这句话才死,我的回答其实是增加了她对死的恐惧。还有她先前捐门槛,正是因为她怕死。”

郑毓秀说:“先不说躯体是否自杀,首先她精神上已经被封建礼教害死了,所以死不死无所谓了。这群人全是被礼教害了的!” 我看李运也举手了,便问:“李运有什么说的?”

李运:“我从两个方面说明祥林嫂不可能自杀,一方面从性格方面说,一方面从宗教方面说。从性格而言,祥林嫂其实是一个普通而胆小的女人,不一定有勇气。从宗教来说,她比较信仰佛教,佛教教义是不能自杀的,如果自杀,对自己有很大的罪孽。”

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他的分析很独特,但我追问道:“我不明白,你从哪儿看出她信佛教?说话可要有依据呀!”

他说:“柳妈信佛教,这在书上有描写。而祥林嫂显然受柳妈的影响很大,比如捐门槛,如果她不信就不会去捐。这说明她至少还有一点信佛教的。” “嗯,有一定道理。”我说。

朱雅兰举手要求发言:“其实我是有点中立的,既不完全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也不完全同意说她不是自杀。”

我鼓励道:“不要紧,不妨说说。朱雅兰的发言往往有独到之处。说来大家听听。” 朱雅兰说:“捐门槛是说明她信这个佛教。但我觉得她的死不可能用自杀或者天然死亡来说,不这么简单。如果说她自杀我觉得不太可能,如果说她冻死饿死我认为也不可能,快过年的时候,善良的她不会因自杀来给别人带去晦气,同时这时候人们往往会做善事,怎么可能让她饿死?” 李老师:“那你说她是怎么死的呢?” 朱雅兰说她也没有想好。

不同意祥林嫂是自杀的学生说完了,认为是自杀的学生开始反驳。

金薇说:“我首先反驳李翔,虽然儿子死了,但她对人世还有希望,那时侯怎么会自杀呢?”

李翔反驳:“既然有希望,为什么最后还是自杀了?”

金薇说:“我说她那时候不会自杀,是因为她那时对生活还有希望,正因为有希望,她才没有自杀。后来包括四婶的许多人对她一连串打击,她才彻底绝望了。过年的时候,每逢佳节倍思亲,她就趁过年的时候与丈夫与儿子在阴间见面。” 张帆反驳说:“金薇说祥林嫂趁过年想和儿子丈夫见面。但这些应该由有阴间存在这个认识作为支撑。但是文章中的我并没有肯定这一点,小说中的‘我’回答是‘说不清楚’。”

还有不少同学要站起来辩论,但我看下课时间已经快到了,我只得对大家说:“好,同学们的发言和辩论非常激烈,看来大家的确读进去了。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现在是不是该我发表意见了呢?你们一定关心李老师对于祥林嫂的死是什么看法,其实,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的,我不可能准确判断他是自杀还是冻死,但我赞成丁玲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同学们刚才争论得很激烈,其实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这就是,无论她是自杀还是冻死饿死,反正祥林嫂是被逼死的――或者是被逼出去,结果找不到工作,冻死饿死了,或者逼她自杀了。我认为,比弄清她究竟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当然,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她周围的一切都有责任,从柳妈到四婶都脱不了责任,这些人都参与了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但谁是元凶呢?我们下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课后同学们做个准备,思考一下,究竟谁应该对逼死祥林

嫂负主要责任?然后写一篇小作文《逼死祥林嫂,某某某罪责难逃!》,可以以起诉书的形式,也可以不以起诉书的形式,总之要写出你的观点。注意,一定要重证据,证据就在课文当中。好,下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