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教师可以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1

(三)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 1、介绍泰半之赋和徭役的含义

2、投影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分析《石壕吏》,使学生感受古代农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

3、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导因。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

1、投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2、引导学生归纳水利建设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教后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一、田庄手工业

首先使学生明白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是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介绍《四民月令》的基本内容,得出结论: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并打出自给自足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如牛郎织女),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二、?工官?制度

1、原因: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 2、含义: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商办。

3、生产状况:产品归官家和皇家私用的物品;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政府征调各类匠户服徭役。

4、历史影响: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5、匠籍制度: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三、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