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出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计算出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郭艺勇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3期

内容摘要:学生计算的出错分析和正确计算的策略。 关键词:出错 正确计算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计算出错困扰着数学教师,究其原因不仅有明显性的“粗心大意、不检查”等,而且还有孩子认知规律的心理现象。笔者试图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一、学生计算出错的分析

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平凡的教学中,我积累学生的计算错误及典型错例,特别在学生的作业中,我随时寻找学生的错误原因,分析计算过程,所以我觉得学生的计算出错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理解算理。

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除以二位数中,面对每次的商写在哪一个数位时,有的学生只是从前两位开始试商,一旦遇到了前两位不够商“1”或被除数中间有“0”的情况时,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就其原因是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而不理解算理。 2、注意力不集中。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性、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学生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错误。例如,5.7÷0.8=7……1,学生注意了商不变,却忽视了余数是多少。又例如,74+18=82,学生注意了加法,忽视了4加8要向十位进一。同样,做退位减法时,忘了退位;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还有在分数除法计算时忘记除数变倒数,在分数乘法计算时忘记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等等。 3、感知失真、写错。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感知事物比较模糊、笼统、粗略,不能很好排除干扰来集中感知事物,导致感知失真,从而出现了因为把题“抄错”的计算错误。例如,把“68”写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8”;把“408”写成“468”;把“86”写成“68”以及“+”、“-”、“×”、“÷”这些运算符号的写错等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抄错”现象。 4、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惯性”,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用固定的方式去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总有一些学生不知道除数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如何移动,知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点移向末尾,使除数扩大为整数,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的数位不够时,不懂得在被除数的末尾添0。又如: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学生习惯了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见到不同的“9-7”之类的题目,往往会不假思索的算出“16”。 5、记忆的原因。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 6、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认真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检验习惯。由于学生的这些习惯没有养成,所以容易造成错误。例如:数据比较大的算式在计算时,不喜欢笔算,喜欢口算;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1写得像7,7写得像1,把题目抄错,数据漏了;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没有点退位点,计算时就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二、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对策。

尽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教师都要引以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有多少学生错,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1、强化口算的基本训练。

口算是最基础的计算阶段,又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2)1~20的平方数;(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的积;(4)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如 =0.2=20%, =0.75=75%, =0.875=87.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明确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在上课前认真分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60×4时,可以先算6×4=24,再把“24”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24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60×4时,实际算的是6个十乘4得到24个十,也就是24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3、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减少出错,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五打草稿”的“五好”习惯。即看清计算要求、数字及运算符号;想清计算顺序、法则及技巧;打好草稿并认真计算;检查:①算式里的数、运算符号及结果有没有写错;②运算顺序对不对;③计算方法对不对;④每一步计算有没有算错,养成一步一回头的习惯;⑤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化简化;⑥验算结果是否正确,例如,解方程后将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4、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计算练习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因此,计算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就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典型性。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发现和预测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进行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纠错”又“防错”的目的。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学生摘录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记在本上,找出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从中吸取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老师收集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积累纠错的“经验”,达到防范的目的。

第二,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基础的计算练习出发,强化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再用比较分析和变式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容易混淆和出错的题型的辨析能力,最后安排拓展性的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

第三,形式要有多样性。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存在计算出错的忧虑感,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尽量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游戏和竞赛计算习题,学生对这类题型特别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例如,口算开火车、计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