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1.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表现类型
(1)懈怠行为。初中生的懈怠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如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课不能集中精力,遇到难题及困难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课下抄袭作业甚至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两种较为突出的不良行为表现说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2)欺骗性行为。初中生在生活中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观念及责任感意识,如经常对老师及家长说谎,隐瞒学校和家里的事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其他同学,模范家长签字等。这些不良行为说明学生不诚实,存在欺骗性行为,缺乏责任感。其中抄袭作业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初中生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就想不劳而获,久而久之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3)破坏性行为。调查研究表明,近一半以上的初中生都有破坏性行为,在常见的不良行为中表现最为严重,通常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桌椅板凳,损坏书本,以及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干扰其他同学听课。从上述行为表现说明他们的文明道德意识不够强。学生从小能否树立正确的文明道德
意识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的言行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程度越来越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意识较强,再加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其教育基本观念淡薄,以及家庭交流较少等原因最终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2)社会原因。现在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年代,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缺乏社会公德、追逐名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及犯罪行为,势必对未成年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理水平还处于半成熟状态,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及风气难以正确对待。此外,农村外出人员的增多导致出现了一些“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沟通”的未成年人,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这也是造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校原因。现在部分学校仍以重视教学成绩、追求升学率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得“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偏爱优等生等等,从而忽视了对广大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得到教
师的正确引导,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也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3. 对初中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
(1)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是初中生接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1) 严格按照国家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及课时,不准随意占用学生的自由休息时间上课、补习等等。
2) 学校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用诚实和公正的态度去感动和激励每一位学生。
3) 不准按考试成绩排队及安排座位等,切实落实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利用专题讲座、班会及校会等课余时间,向学生宣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及法制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监督和引导,使其不良行为能够及时得到遏制、纠正。
5) 重视和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判断不良行为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