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纪。但是,它们

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可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境遇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和特征,避免后现代主义的失足,从而实际上又超越了“后现代”。下面是我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一书后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作为理论,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离不开现实的土壤。马克思主义是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创立的,它是开放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它也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规律,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双向运动中不断丰富自己、修正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而另一面,如果说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只是带有后现代性,是处于由传统哲学向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转变中,并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个可以大展宏图、展示才华的领域——语言分析和语言游戏领域,那么,尼采、海德格尔及解释学的出现,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更明显的、更浓烈和更强烈的后现代性意味,给后现代主义登场前最有力、最直接的推动。在理论资源上,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因此,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隔甚远,但它们必然会在当代相遇。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詹姆逊分析了生产结构之间的转换,贝尔强调了历史时代的“生长点”,以科技和知识为轴心,划分社会形态。所以,后现代主义关注和探讨了历史观的主要问题。但是,后现代主义狭隘的只强调社会结构之间的共时性转化换或某一方面的特征,否认了人的主体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同其本体论一样,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考察人的发展及认识社会历史,强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动因,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体——生产方式划分社会形态,强调人的解放或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具有共同的理论热点,但是,全面地看,两者的解答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发展趋势方面,由于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自的产生背景、总体特征、本体论特征和历史观的异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具

有很多的合理性,如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特性,坚持了哲学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品格,反对摧毁了长期占据着人们头脑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等。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或怀疑主义倾向,使得它在经过一阵宣泄之后便很快走向衰弱,并出现分化和转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练,期间有过辉煌也无可避免的经历了挫折,甚至面临过生死的抉择。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它不仅顺利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而且还在每一次的危机中不断完善发展壮大自己。

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后现代性和实践性。但是,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和特征,避免后现代主义的失足,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超越了后现代主义,成为了更具实践与推广意义的伟大哲学思想。

*参考书:

徐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 2006年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