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密立根油滴实验——电子电荷的测量
实验简介
密立根 (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美国物理学家) 于1907年开始,经历7年时间,用油滴法直接证实了“电”的不连续性,并用实验的方法直接测量了电子的电荷量,这就是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它是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因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工作,密立根荣获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目的
1.通过对带电油滴在重力场和静电场中运动的测量,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并测定电子的电荷e。
2.了解、掌握密立根油滴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实验原理
用油滴法测量电子的电荷,需要测量油滴的带电量q,可以用静态(平衡)测量法或动态(非平衡)测量法测q,也可以通过改变油滴的带电量,用静态法或动态法测量油滴带电量的改变量。测量方法分析如下:
一.静态(平衡)测量法。
qE用喷雾器将油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
V板之间。油在喷射撕裂成油滴时,一般都是带电的。设油滴dmg的质量为m,所带的电荷为q,两块极板间的电压为U,则油滴在平行极板间将同时受到重力mg和静电力qE的作用。
图 4.8-2 如图(4.8-2)所示。如果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压U,可使这两个力达到平衡,这时
Umg?qE?q (4.8-1)
d从式(4.8-1)可见,为了测出油滴所带电量q,除了需测定平衡电压U和极板间距离d外,还需要测量油滴的质量m。因为m很小,需要用如下特殊方法测定:平行极板不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由于空气粘滞阻力的作用,下降一定距离达到某一速度vg后,阻力与重力mg平衡,如图4.8-3所示(空气浮力忽略不计),fr油滴将匀速下降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油滴匀速下降时
f?6?a?vg?mg (4.8-2)
式中,?是空气的粘滞系数;a是油滴的半径(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油滴
vgmg1
总是呈小球状)。设油的密度为?,油滴的质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4m??a3? (4.8-3)
3由式(4.8-2)和式(4.8-3)得到油滴的半径
a?9?vg2?g图 4.8-3
(4.8-4)
对于半径小到10?6m的小球,空气的粘滞系数应作如下修正
? ???b1?pa式中,b为修正常数,p为大气压强,单位用Pa。这时斯托克斯定律应改为
6?a?vg fr?b1?pa因此
a?9?vg?12?g1?bpa (4.8-5)
上式根号中还包含油滴的半径a,但因它处于修正项中,可以不十分精确,因此可用式(4.8-4)计算。将式(4.8-5)代入式(4.8-3),得
??4?9?vg1??? (4.8-6) m????b3?2?g1???pa???32至于油滴匀速下降的速度vg,可用下述方法测出:当两极板间的电压U为零时,设油滴匀速下降的距离为l,时间为tg,则
vg?l (4.8-7) tg由式(4.8-7)、(4.8-6)和(4.8-1),可得
?l??18??db? (4.8-8) q?t(1?)??U2?ggpa????上式是用平衡测量法测定油滴所带电量的理论公式。
二.动态(非平衡)测量法。
2
32平衡测量法是在静电力qE和重力mg达到平衡时导出公式(4.8-8)的。非平衡测量法则是在平行极板上加以适当的电压U,但并不调节U使静电力和重力达到平衡,而是使油滴受静电力作用加速上升。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上升一段距离达到某一速度ve后,空气阻力、重力和静电力达到平衡(忽略空气浮力),油滴将匀速上升,如图4.8-4所示。这时
UqE6?a?ve?q?mg
d当去掉平行极板上所加的电压U后,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空气阻力随油滴下落速度的增加而很快增大,当空气阻力和重力达到平衡时,油滴将以匀速vg下降,这时
vefrmg图 4.8-4
6?a??g?mg
上两式相除
U?mgved ?vgmgq得
q?mgdvg?ve() (4.8-9) Uvg实验时取油滴匀速下降和匀速上升的距离相等,设都为l。测出油滴匀速下降的时间为tg,
匀速上升的时间为te,则
vg?ll,ve? (4.8-10)
tetg将式(4.8-6)油滴的质量m和式(4.8-10)代入式(4.8-9)得
?18??d?1?1??1?b?q??tt??t? (4.8-11) 1???U?e2?g?g??g?pa?????l3212令
??l?18??b?d K?2?g??1?pa????32则
?11??1?1q?K????? (4.8-12)
tttUg??g??e12从上述讨论可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