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1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 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3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4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3 课 阿拉伯帝国 学习 目标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九年级 1、通过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了解庄园制度的变化 2、能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和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重点 西欧庄园制度的变化 2

难点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播放《中世纪的城市》的相关视频 2、师: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 学生活动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设计意图 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看,各抒己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新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 (1)、垦殖运动 师:11世纪以后,西欧的农村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欧洲农村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这些地区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用动态图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农村关系 (2)、庄园瓦解 1、背景 师:庄园是如何逐步瓦解的?有什么背景? (提示:随着习惯法和庄园法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2、表现 师: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劳役豁免权、迁徙税) 3、作用 提示: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3)、土地集中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各地开展垦殖运动 学生:农奴可以用购买劳役豁免权,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见 。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