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课 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学会在写作时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环境描写。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辟了豪放词风。
补充(在政治上,苏轼既反对新党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诽谤讥讽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5个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过渡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起去看看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并且看看面对这样的坎坷,苏轼又是如何面对的?听的时候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情感。
二、二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两分钟时间当堂巩固预习时遇到的难题,为抢答做准备。 3.以抢答的方式,检查预习。
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单扇的门,这里泛指门 .
⑵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
1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
抢答题②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三读课文,分析研讨文章内容。(PPT出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的原因)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