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教学设计(市级优质课比赛设计)

第3课 美苏争霸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六七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峙到谋求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

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够梳理美苏争霸过程中各自政策的转变以及对峙与缓和的表现; 2、能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美苏争霸态势转变的原因; 3 能够结合材料与现实思考美苏争霸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梳理美苏争霸过程中各自政策的转

变以及对峙与缓和的表现;

2、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与现实政治,探究美苏争霸带

来的影响;

3、情景模拟:创设历史情景,学生进入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境中,讨论探索

化解危机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认识霸权主义政策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培养学

生热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处理危机时大国的冷静与审时度势,

在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升学生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人文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近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因此本课设计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合作探究化解危机的途径、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是符合学生现阶段能力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属于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专题的一课。本课的内容在本单元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二战结束后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

1

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之下,又存在着以冷战形式的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而随着苏联实力的上升和赫鲁晓夫推行的霸权政策,美苏逐渐形成争霸的局面。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最后,美苏争霸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内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是有极大的探究学习兴趣的。此外,从本课中能够挖崛起大量与本选修专题“战争与和平”紧密联系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情怀。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子目,线索清晰,但是零散的知识点较多。因此,本课的设计以美苏争霸阶段态势为主线,梳理美苏争霸从对峙走向缓和的主要表现以及在不同阶段两国的政策。又因本课内容为选修内容,对于教材中繁多的知识点不可能一一详细的探究,因此只选取美苏争霸中最为紧张、激烈的表现——古巴导弹危机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然后从整体上把握美苏争霸态势的转变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难点:化解危机的途径。 ★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角色扮演;合作探究;

★ 教学过程: 教学阶教学课件内容 段 导入 以美苏两国的“握手”为主教师利用这些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题,导入课题。 呈现三幅图片: 图1:波茨坦会议杜鲁门与斯大林握手; 图2:60年代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握手 图3: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的握手 片“设疑”,激起思考美苏两国关学生学习兴趣。 系的转变。即从盟友变成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

设计意图: 通过三幅蕴意不同的“握手”主题的图片,揭示出美苏两国在不同时期的关系:1、从盟友到对手;2、从争霸第一阶段的紧张对峙到第二阶段出现缓和的局面。利用这三幅图片进行导入,能够贯穿本课美苏争霸的主题,并且较为生动,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学生播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教师课前安排学学生进行小组自生进行分组自主主学习,并在课堂学习,并指导学生上展示自主学习把自主学习成果成果。 做成PPT展示 环节一:课件 设计意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自己积极的建构。基于本课线索清晰,知识点繁多的特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在学习完成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上展示、梳理自己的成果,能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和思维能力。 环节二: 情境模拟 播放古巴导弹危机的剪辑视设置以下角色: 时异常紧张的氛围。 的高层会议 主持的高层会议 3、美国、苏联、古巴等国人民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历史情景探索化解危机的途径。 学生分组进行角角色的讨论找出频,营造古巴导弹危机发生1、美国总统主持色扮演,通过进入2、苏联赫鲁晓夫解决危机的途径。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营造古巴导弹危机当时异常紧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场核危机,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对人类至关重要。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能够历史的思考问题,提出化解危机的方式。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