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解剖蝗虫 罗山中学 张利
一、教学分析
《观察和解剖蝗虫》是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实验教学内容。因蝗虫活体材料很难获得,故本实验采用浸制标本进行。本节课以探究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为主要线索,学生通过观察蝗虫、解剖蝗虫等的探究活动,体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环境相适应。初步学会解剖无脊椎动物的基本技能。
初二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本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缺乏有关蝗虫的知识,且浸制标本个体小、质量差,内脏已腐烂,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消除、减轻学生的厌恶感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为此本课采用先播放蝗灾录像,引起学生对蝗虫的关注,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与解剖蝗虫的方法,在记录与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学习的目标。其中拆解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及蝗虫相应图片辅助的方法予以突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及时表扬鼓励,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验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蝗虫的外形特点及内部结构; 2、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理解蝗虫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及乐趣;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学会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正确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2、初步学会蝗虫解剖的技能。 (二)教学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外骨骼。 四、材料用具: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学生准备:预习实验内容
3、教师准备: 另配蝗虫模型、多媒体设备。事先拍摄拆解蝗虫口器视频,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同学们,你听说过蝗虫学生回答 吗?看到过蝗虫吗?请大家讲讲蝗 为探究蝗虫虫是怎样的?教师用简笔画大概勾 对环境的适勒蝗虫的外形。 应性作铺垫。 教师:看来大家对蝗虫还比较陌生,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蝗虫,老师学生观看 准备了一段蝗虫的视频。 教师:看了视频,再讲讲你对蝗学生回答 虫的了解。 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 1、 运动能力很强:蝗虫可以跳过 课题引入 相当于自己身长的15—20倍的距离,且不需要助跑。借助风的作用,蝗虫每天可以飞行80—100公里,并可不停断地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它一次能飞几百公里。 2、 破坏能力强 3、 数量极多,成群生活 教师:为什么蝗虫会有这样三大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设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初步培养学计出实验的基本步骤: 基本的实验步骤方案。 生设计实验1、 探究的问题? 学生回答 步骤的能力。 2、设计实验 2、 如何观察? 帮助学生理3、 小组如何分工合作? 解实验方法,4、 解剖时注意什么? 理清实验步骤。 1.引导学生从头、胸、腹三个部分★学生4人一小组 3、实验探究 认识蝗虫的各个器官。 1、认识并能说出各部名1.培养合作1)外部形态2.重点指导学生拆卸口器(播放事称及功能,完成填图题。 精神。 的特点 先录制的拆解口器视频)。 2.按要求拆卸口器并展2.了解蝗虫 示。 外部形态特3. 学生互评实验结果。 征 教师:我们已经发现蝗虫的咀嚼式口1.学会解剖蝗虫。 1、初步学会器非常发达,蝗虫每天吃大量的食物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蝗解剖蝗虫的光靠口器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虫在内部结构适应环境基本技能 来看看蝗虫的内部结构。首先要学会的特征。 2.了解蝗虫把蝗虫解剖开来。 3.认识并能说出内部各内部形态特2)内部结构1.实物解剖示范,指导学生正确地部分名称及功能。 征 的特点 剥离蝗虫外骨骼。 4.学生互评实验结果。 2.指导学生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 1、生殖系统: 卵巢1对(雌性):排卵。 2、消化系统:消化管道。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蝗虫适思考并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建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完成学案中的总结表格立观念:生物4、分析和结总结:由此看来,生物的形态是与并展示。 的特征与其论 结构相适应的,而结构又是与功能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这样生物才能适应环境,相适应 才能生存繁衍下去。 教师:正因为蝗虫有这样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再加之全球气候趋暖,持续的暖冬天气长,对蝗虫卵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蝗灾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蝗虫的防治、消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拓展练习 思考:你能说出灭蝗的1-2种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