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97.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98.C【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99.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100.A【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高尔顿、威尔逊等人。 101.C【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致。
102.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103.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104.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10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0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0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08.D【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10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10.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111.D【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题干所列三条都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12.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3.C【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14.B【解析】学校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如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
115.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16.B【解析】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学校教育制度,是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117.D【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118.C【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如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多少对学制的建立影响不大。
119.D【解析】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120.B【解析】现代学制根据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划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121.C【解析】壬寅学制最早颁布,但未施行。癸卯学制是新学制施行的开端。
122.A【解析】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公布大臣张百熙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123.A【解析】壬寅学制是清朝大臣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定的。
124.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制系统,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
125.D【解析】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多种形式,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学制形式。 126.D【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教育部部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1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127.C【解析]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是影响最大、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128.D【解析】1619年德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作用,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9年。 129.C【解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原则和方法。 130.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教育大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包括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31.C【解析]2006年,《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法律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律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法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将保障校园安全写进法律。
132.B【解析】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33.A【解析】A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B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C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D项是学制方面的基本要求。
134.C【解析】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135.C【解析】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136.B【解析】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137.C【解析】1986年7月1日,《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138.D【解析】教育目的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139.D【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40.B【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141.A【解析】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142.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基本层次的内容。
143.A【解析】A项都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B项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其他不同;C项孟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其他不同;D项孔子的观点与其他不一致。
144.A【解析】关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福禄培尔、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145.B【解析】造就合格公民,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倾向,属于社会本位论。 146.B【解析】这两句话出自《学记》,是关于教育目的的描述,强调了教育目的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147.C【解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48.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49.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
150.B【解析】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
151.A【解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52.A【解析】题干所述是1985年的教育方针,人们把这一方针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53.B【解析】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154.D【解析】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55.D【解析】题干所述是素质教育的含义。
156.C【解析】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7.B【解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58.D【解析】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59.C【解析】“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是美育的基本任务。 160.C【解析】C项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并非智育的作用。
161.B【解析】体育课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的必修课。
162.A【解析】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的基础,主要有跑、跳跃、投掷等项目。 163.A【解析】法国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和使用“美育”一词。
164.C【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其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其最高层次的任务。 165.D【解析】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智、美、体各育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