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 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基础课 学 时:56学时,3.5学分
适用对象:农学、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草业科学等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遗传学等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
统计学是论述收集、分析并解释数字信息的科学,生物统计学则是一门运
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学数据资料的一般统计学。统计方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正确的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开课程的重点是讲述没有量纲或单位抽象的数量规律,为生物学科应用这些规律打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生物信息搜集、处理、分析,从而提炼新的生物信息的过程。教学重点是通过生物现象的数量观察、对比、归纳和分析,揭示那些困惑费解的生物学问题,从偶然性的剖析中,发现事物的必然性,指导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本课程的难点是概念较多、理论抽象、系统严密、实践性强、公式复杂、符号繁多、计算量大,因此,教学安排上除精讲48学时外,有针对性的安排上机操作8学时。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生物统计学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现代统计学用到了较多的数学知识,研究理论生物统计学的人需要有较深的数学功底,应用统计方法的人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几乎生物学科所有的门类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掌握生物学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知识有利于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什么是统计?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关系,描述统
计与推断统计内涵;统计方法能解决生物学科中哪些问题,了解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统计工作、统计数据及统计学以及它们间的关系。 难点: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别,应用的场合。 1. 统计与统计学 2. 生物统计学的任务
3. 生物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数据收集及预处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不同类型分布图的制作及
应用;掌握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计算及应用。
重点: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数计算
难点:数据的计量尺度,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及分布形状的统计特征数应用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1. 几个常用的统计术语 2.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第二节 数据整理和显示 1.数据的整理 2.数据的显示
第三节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集中趋势的测度 2.离散程度的测度 3.偏态和峭度的测度
第二章 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8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随机事件、统计概率及其运算,领会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
理;理解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抽样分布的概念、基本性质,掌握这些理论分布的概率计算。
重点: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概率计算,统计数的抽样分布
难点: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概率计算,统计数的抽样分布规律 第一节 概率基础(复习) 1. 事件 2. 概率
3. 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离散型概率分布 1. 二项分布
2. 另外几种离散型概率分布 第三节 正态分布 1. 正态分布的概念
2. 正态分布的性质 3. 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 第四节 抽样分布 1. 随机抽样和无偏估计
2.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3.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第三章 统计推断 (6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统计假设测验、参数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一尾测验与两
尾测验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