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案 新人教
版
文言文断句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就是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文言文,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高考的文体有两种。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议论性文段——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
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先请学生概括属于什么文段,人物、故事梗概。
这段就是记叙性文段。人物:昔人、其妻、其子。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有个人身上发痒,叫他的儿子、妻子搔痒,可是搔不到痒处。结果自己伸手一下子就解决了。
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了解)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译文:曾经有个人身上痒,他叫儿子帮他抓痒,抓了三次都没抓对位置。叫妻子抓,五次都没抓准。那个人大为光火,说:\你是我的妻子,理应是了解我的人,怎么抓不到我的痒处呢?\于是自己动手,抓了一次就不痒了。为什么?痒,人自己知道的东西,怎能不中呢? 2.找标志,辅助断句。 1)找主干
主语∣∣谓语 宾语→名词(代词) ①找名词(或代词)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析:名词为“马、胡、人”,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
2)找虚词,定句读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与(欤)、邪(耶)”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虽、虽然、苟、纵、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向使、假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所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的前后很紧密,一般在其前不断开,但是如果“而”是连接的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开。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⑤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析: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句中的虚词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中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可用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3)据修辞,定句读
①顶真,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②排比、对偶、反复、对称也是文言文常用的修饰,它又造成了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再加上文言文四六句多的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
析:例句中有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 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 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可迎刃而解了
译文: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
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析:句子中的“不……乎”句式就很好地帮助我们断了句。 5)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如: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析:这一段中有引文标志“曰”6处,句末文言虚词“乎”“也”两处,顶真修饰一处,重复出现的名词“子墨子”和“耕柱子”8处,找到这些词,句子就断得差不多了。
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3.注意事项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有可能有断错的地方;做到点断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
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析: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士兵,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不是要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投水”后也应断开。 当然,以上讲的一些方法,不能孤立使用,而应多管齐下,综合使用。 4.练习
1、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008北京卷)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士 而 进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也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意。 (限6处)08江苏卷 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考察)/此正是迁之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