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
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
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张娜: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