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规划-文献综述

存量规划

赵燕菁在《北京规划建设》专题栏千山独行中,阐述了存量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存量规划的理论在经济学,存量规划它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目标转变意味着手段的改变,以工程设计为主要工具的城市规划,要转向以制度设计为主要工具。而手段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学科理论基础的重建——新的基础:产权。在存量规划里,我们必须面对大量既有产权所有人。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将资源从低效率的所有人,转移到高效率的所有人。同时他认为存量规划的核心在于交易成本,存量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既有空间资源为众多产权人共有。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必须经由集体行动才能达成。制度设计取代工程设计,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工具。自然,制度经济学便成为城市规划转型最顺手的工具。在存量规划里,原有土地是有产权人的。说服原有产权人转让给更有效率的使用者,需要额外支付成本。这个成本,就是所谓的交易成本。因此,存量规划的核心,就是设计出必要制度,将提供新的公共服务所必须的交易成本,减少到新增公共服务带来的收益之下。再者他认为存量规划的内容在于规划变更,如果说增量规划主要是解决在一张白纸上,怎样合理布局各种“色块”(功能),那么存量规划主要是解决怎样在已经布满“色块”的现状图上,将一个已有的“色块”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规划师改变不了任何现状“色块”。他所做的只是设计一种规则,然后等待“色块”在市场的驱动下,自主转变为更合理的“色块”。这个规则可能是“政策”“法规”或审批“标准”。

刘晓斌,温锋华在《系统规划理论在存量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模型研究》中提出】我国城乡规划正在迈入存量空间规划时代,针对存量空间规划的类型、特点和要求,从系统规划理论的视角总结存量空间规划的方法论特征,将城乡规划学近年兴起的城市系统规划理念运用于存量空间规划领域,演绎出存量空间系统规划的“钻石模型”,构建存量空间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应用模型。该应用模型分别从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项目策划、投融资规划、规划管理和政策落地角度,对系统规划理论在存量空间规划中的创新运用逻辑内容和工作途径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展存量空间系统规划的政策建议。

邹兵在《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转型的动因与路径》一文中,指出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发展模式转型,这既是资源紧约束的客观现实条件作用下的结果,又是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要求、主动转变发展理念的积极应对。

他认为由增量转向存量后规划面临的有以下几个挑战:1,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来实现产业升级,确保经济持续增长;2,通过功能调整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通过生态清退和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4,对“合法外”用地进行空间统筹,解决土地利用的历史遗留问题。

同时他认为在增量转存量的过程中,规划内容和方法上需要作出以下几个转变:1,发展规模:改变“以人定地”的方法,科学客观的考虑城市规模,而不是单纯依靠扩大城市规模去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2,用地指标:“新增”与“改造”并重考虑;3,空间布局:由“形态构建”转向“结构调整”;4,规划策略:重点研究城市更新的策略与路径,把城市更新作为实现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社会和谐、低碳生态发展的综合性目标的最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类型提出分区分类的更新模式和引。

常乐,谢莉莉在《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思考——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为例》中指出,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之后,城市规划逐渐从增量型转向存量型,工业园区作为城市重要功能片区的组成部分,也经历着从外向扩张到内向优化升级的转变,他们提出以下几点规划策略:1,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2,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3,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严铮,陶承洁在《“存量型”城市居住旧区更新规划方法初探》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跨过 50% 的重要关口,“存量型”规划设计已开始慢慢发展壮大,目前对于这类规划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存量型”城市居住旧区更新为研究对象,对这类规划进行初步研究,提出“问题导向”型的规划方法及思路,并对关注民生、改善环境,公众参与、协商规划,局部整治、针灸治疗三大规划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王磊,陈昌勇,谭宇文在《存量型规划的建设用地再开发综合评定与空间管制—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为例》中提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建设用地粗放扩张、新增建设用地不足等问题,因此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挖潜和再开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传统增量型规划的建设用地评定主要强调对新增用地开发条件的评定,对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缺乏考虑。文章结合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存量型规划的建设用地再开发综合评定体系和空间管制体系,并提出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减量与增量的空间管制政策,以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建设用地再开发综合评定与空间管制的新途径。

在《面对存量和减量的总体规划》一文中,施卫良指出从去年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都提出了对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规模、控制建设用地的“天花板”,也提出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城市生态红线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思考下一轮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是应该朝着面向存量和减量规划这个方向来编制。金忠民谈上海提出“四个转变”。一是价值取向由经济导向的传统增长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市民幸福的宗旨,开门做规划,建立总体规划公众咨询团,开辟上海2040的微信、微博和官网及市民热线、愿景调查平台进行互动。二是发展模式由空间扩张型转变为有机更新型,注重生态底线、基础保障、效率提升,节约集约用地。三是思维方式由终极目标型转变为过程控制型,建立规划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四是规划内涵由规定性技术文件转变为战略性空间政策,形成以政策区为核心的空间管控体系;确立“发展目标—实施策略—保障政策”三位一体综合空间发展策略;以总规为空间统筹平台,实现“多规衔接”。第三,调控是存量和减量规划的关键。上海提出“五量调控”策略。(1)总量锁定:按照土地利用总规锁定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2)增量递减: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集建区外建设用地减量化。(3)存量优化: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调整升级,旧城进行有机更新。(4)流量增效:强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违法用地、闲置土地整治力度。(5)质量提高: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鼓励土地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为此,上海正探索实施路径,如:严格落实“三线管控”要求、预审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开展郊野单元规划实施减量化、建立多方利益平衡机制和土地信息共享平台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