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教学――让自由的生命在课堂上
美丽绽放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有没有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习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有喜怒哀乐的完整的人。
因此,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人性化的高度。 本文就人性化教学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 时空连线
时空连线指在教学中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时空隧道,让学生与文本的作者或主人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这种方法适合历史、地理题材的文章。
如学习《一夜的工作》让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进行默默的述说,述说对总理的无限敬意;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时,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说说你会对秦始皇、参与兵马俑制作的工人们说些什么。我们还可以以《赵州桥》为例具体加以说
第1页 共6页
明。该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师围绕这一节总结课文。按照以往的教法,教师会提问“本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赵州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哪些精神?”,学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作答,教师最后慷慨陈词“为古代劳动人民感到骄傲,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 但按照人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这样设计: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假设“如果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带着工匠们来到我们身边,你怎样采访他们?”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做记者、三人做被采访者采访,然后作全班的交流。可以看出,我们以往的教法是按照旧大纲的要求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思想教育立为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简单的灌输。新课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强调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随机渗透。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样的采访设计也是学生所喜闻乐道的。学生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心理历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与灌输。 2、 肢体体验
肢体体验指在教学中对文中描述的某种行为进行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切身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领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
如教《燕子过海》一文的重点段时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再找出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然后针对文中的“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一句,让学生也学着燕子飞啊飞,大约飞了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飞得累不累?”,“你们才飞了一分钟,就觉得累了,可是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做完飞行动作
第2页 共6页
后,再学燕子的样子伏在桌子上,老师拿笔作话筒采访“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不慢慢地飞下来,而是像雨点那样落下来?你为什么不好好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呢?这旅途为什么使你劳累呢?”通过这些采访,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也体验到只有坚持、不怕劳累才能自由地翱翔在蓝天。 3、 场景加工
场景加工指学生以绘画师、音乐制作人、电视导演等身份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性阅读和处理。这种方法适合写景类文章。
例如教学《五彩池》、《葡萄沟》等文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以绘画师的身份进行绘画,以图配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又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笔优美,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喧闹的城市引出了蚕乡小镇,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和紧张,该文教学时可以以模拟拍摄电视风光片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在上课伊始展示小镇的图片,引出要拍摄一部关于小镇早晨的电视风光片;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熟悉文本(剧本);接着让学生确定拍摄方案(一个片头加三组场景);再让学生从取景、配乐、解说三个角度进行具体操作(取景——找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并说说拍摄时应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配乐——根据内容选择怎样的音乐;解说——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让学生配合课件进行综合展示。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积累,而是将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过程变成了寻找美、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受到的是美的熏陶、情的陶冶、心灵的洗涤。 4、 物我合一
物我合一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文章中的出现的物体成为
第3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