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化合物》说课稿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钠化合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的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别。通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

进一步加深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用对比讨论法。通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说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如学习钠的氧化物时,可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知识。在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观察几个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跟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学习上,通过演示盐酸与它们分别反应的实验,观察这两个反应的速率有明显区别,然后演示热稳定性实验,观察碳酸钠受热时没有变化,而碳酸氢钠受热后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从而得出结论。钠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钠的性质、用途则通过自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提问:钠的性质怎样?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学生回答后,总结,引入新课。

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包括化学式、氧元素价态、电子式、颜色状态,具体略)

设问:这两种氧化物是否溶于水?加水后能否反应?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少许过氧化钠的试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随后滴几滴酚酞试验。

提问:通过上述现象得出结论?以Na2O代替Na2O2?

板书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②与CO2反应

设问:过氧化钠能否与CO2反应?如能,那么产物是什么?

补充实验:在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加入足量过氧化钠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应后,打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问:上述实验可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1:小结:主要表现出强氧化性

设问:过氧化钠是否有漂白作用?

补充实验:过氧化钠溶于水后;将酚酞试液滴入该试液中,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Na2O2有漂白作用。(注:与HClO、SO2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结

板书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略)

设问: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将有白色晶体析出,此晶体为何物?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溶解性:Na2CO3>NaHCO3

改进实验:如图所示,在气球中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且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分别倒入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将少量NaHCO3装入试管中加热;并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稳定性Na2CO3>NaHCO3

用途及制法:学生阅读课文,小结。并介绍侯氏制碱法。见投影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