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P1

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P5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情),从而对起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P17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见解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两种。P18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P18 角色认知指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阶段,表现为了解知结构。 信息加工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即信息加工学习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德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测。P76

学习迁移简称为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P85

界观等心理成分。P1

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P2

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状态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P3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P4

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或前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带的,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P4

教育从广义讲教育指培养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的社会实践。P9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日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P13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P17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

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角色区分开来。P23

角色认同即教师通过自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约束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在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是在情感上有所体验。 角色信念就是将社会上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转化为个体心理的需要,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形成教师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并将其视为行动的指南。P23 教师威信是指及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P25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生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P27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客队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P29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P31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及时做出灵敏反应,并能采取妥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P34 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就是观察、模仿的过程。

认知—结构论∕认知——发现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影响接受学习的,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65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65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P66 内部学习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如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等。P68 外部学习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为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的学习活动。P68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派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用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P70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P71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P72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75

形式训练说也叫官能训练说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同时,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P87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在这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P88 概括说也称概括化理论(贾德)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P89 关系转化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但关系的转化是复杂的,必然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P90 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P91

经验整合说(冯忠良)提出,经验整合的实质是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并提出整合是一个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和重组三个途径来进行。P92 知识: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它即包括个体从自身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存在于语言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公式、原理等。P99

知识感知指学生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知过程。P104

知识理解是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看法。P164

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某类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以发展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P106

知识巩固就是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保存在头脑中,以便应用时提取出来。P108

知识运用是指把已经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的迁移。P118

技能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P119 动作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之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P119

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心算、解题、作文等方面的技能。P119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P116 知识同化说:奥苏泊尔认为,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P117动机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史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那些记忆信息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于自我形象,这种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也称这种理论为压抑理论。P117 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遗忘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史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P11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P126

认知策略,即是基本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加工的策略,能有效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发现新知识内部联系的方法和技术,并促进复杂知识的学习和保持。P127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

策略三种。P132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是在学习资源的合理应用方面对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起到支持作用。P135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P127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已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P128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P130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措施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P132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P132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P132 问题是指疑难或“难题”,即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P139 问题解决是由一般情境引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P140

问题表征指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P144 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P148 定势指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P150\\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P151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说形成的差异。P151 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而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法。P151 原型启发当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人们就可以通过联想,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P152 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P155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P155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也包括个体对自身的反映和改造。P163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最高水平。P163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反映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P163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的过程,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P163 生理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P164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P164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P164 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看法。P164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希望。P164

自我教育是指主体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P173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P178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P178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道德认知发展

对偶故事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道德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

道德两难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要遇到许多这样的两难问题,很多违纪学生的违纪是因为他们处于道德的两难境界,他们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有时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长期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加之一次次老师的熏陶,一次次学生面临“两难”时的抉择,当学生真正遇到需要抉择的事件时,将能比未经训练的同龄人更快地作出恰当的选择。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道德价值观辨析认为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由于它不能一开始被人清醒地意识到而难以指导的行动。

遵从包括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众氛围的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P188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决策科学中一门具有悠久研究历史和现代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研究如何将一群个体中每一成员对某类事物的偏好汇集成群体偏好,以使该群体对此类事物中的所有事物作出优劣排序或从中选优。作为一种抉择的手段,群体决策是处理重大定性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要的生活协作的手段;也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方式;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适应指出了良好的心理优势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自控力、抗干扰能力.保证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探讨心理训练措施及培养方法,使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能有一种最理想的心理优势投入比赛,从而取得最佳比赛效果.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量指标。

信度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难度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大队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区分度项目区分度,又叫鉴别度,时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

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P188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说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P189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P193

群体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感和干扰作用几个方面。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P195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在组织上有严密的结构,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与价值为中介的群体。

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三种。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不把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叫做人际关系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P197

社会从众是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198

同时也是人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安全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而对后面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的人际交往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时没有心理疾病。 心理卫生它是以增进人们心理健康为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理状态。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和谐相处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人际交往是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要的生活协作的手段;也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方式;同时也是人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安全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职业辅导在当今变革迅猛并且具有高选择机会的社会里,如何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自我的理解,提高自我生涯规划和选择的能力,从而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潜能地开发,合适地进行职业决策,让生命展现更为丰盛地意义,是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概括性地介绍了职业辅导地基本理论,精选了可供读者以互动或体验方式学习的操作训练项目和进行分析、思考的职业辅导案例,使本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而可作为大学生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辅导课程教材,也可当作青年的自助读物。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P237 效度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是测验的最重要质常模参照测验,是指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程度如何的测验。 标准化学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命题就是一个具有准确判断性的句子.如\今天是晴天.\如果这个命题的判断是对的,那么它就是真命题;反之,则为假命题.(它们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只要理解就行了,一般出题是不会考定义的,而是让你判断.)

至于反命题,就是一个命题的相反说法,以上面的命题为例,它的反命题就是\今天不是晴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