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复习 课后作业及答案_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复习(一)

第六课 北京的春节

一、作者

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多音字

chā(一念之差) áo(熬夜 煎熬) chāi(出差 差遣) āo(熬豆腐) chà(差不多) 三、字词

粥 蒜 醋 榛 栗 饯 筝 黏 寺 驴 逛 水浒 张灯结彩 四、问题探究

(1)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分段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从腊月初旬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春节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北京除夕的热闹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前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 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节结束,人们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3)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过春节的哪三次高潮?

①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②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③十五逛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4)再读课文,想一想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5)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感受到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具有怎样的特点?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隆重而热闹,温馨而美好。 (7)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

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8)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9)句子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打比方的方法,“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为什么要多吃几个饺子?

因为吃饺子用的腊八蒜色味双美,表达出了作者对腊八蒜的赞美之情。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本段中的“大事”一词有什么作用?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尽情地玩耍。作者用了“大事”一词,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与期盼。 ④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孩子们的欢喜自然过渡到大人们为准备过年要做的事情。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为什么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

把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了过小年像过春节一样热闹,也预示了过春节将会更加热闹、隆重。

⑥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⑦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活动,人们或者走亲访友,或者待客,或者逛庙会,每个人都没闲着,但都乐在其中,可谓轻松自在。

⑧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⑨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句可以感受到灯的数量之多;从“各形各色”,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又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⑩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两句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理解词语

蜜饯:用浓糖浆浸渍后的果品等。 造句:我最喜欢吃蜜饯了。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本文中指干果与蜜饯混杂在一起。 造句:小孩子家别什么事都跟着掺和。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玩具。 造句:这个空竹是父亲亲手给我做的。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本文中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像是过年的排演。 造句:我们今天下午要彩排啦。 通宵:整夜。本文中指灯火亮一整夜。

造句:他看着这一堆文件,心想:看来今天又得一个通宵。 娴熟:熟练。本文中形容骑马和骑骆驼的技术很熟练。 造句:他操纵船儿的技术很娴熟。

零七八碎:指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造句:他可不喜欢这些零七八碎的东西。

万象更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目一新。更:变更。本文中指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美好的。

造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山村里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造句:不到万不得已,它是不会这么做的。

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完全不同。 造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系上彩带。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