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授课教师: 课型: 物理 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意见(签名): 一、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1、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2、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如何在实验中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二、资料准备: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 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学习过程: 课堂反馈: 环节一、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环节二、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环节三、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 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二个问题: 一、测水的密度。 二、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四、拓展应用: 课堂反馈: 五、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六、反馈达标: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 和 。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 (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 ,体积是 ,密度是 。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 的材料。 3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的酒精100g ,则应选择( ) A、50mL,5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400 mL,10 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 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 A、向或移动 B、向左移动 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 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制造风筝应尽可能选用密度_______的材料,制造风扇底座要尽可能选用密度________的材料(填“较小”或“较大”)。 12、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3、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