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4、培养比较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丰富的想象和夸张
2、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我分析,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先行性知识链接 1、作家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2、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天姥: m? 瀛洲:yíng 云霓:ní 剡溪:shàn 渌水:lù 殷岩泉:y?n .....脚著谢公屐:zhuó jī 水澹澹:dàn 訇然:hōng 鸾回车: luán 魂悸: jì ..
1
2、解释下列加线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颤傈,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 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整体感知
(1)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2)理清本诗结构,并概括大意:(提示:勾画过渡性语句,可以帮助理清思路。)(C级)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课堂教学 一、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层(入梦缘由)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层(梦游幻境)
导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小组讨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梦中仙境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参考: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2)朗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推选组内一位描绘得好的同学准备全班交流。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你是怎样看待的? 参考: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广为流传,成了千古名句,为什么?
参考:富有反抗精神,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二、合作探究
2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参考: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你认为这首是如何体现出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的? (1)丰富想象、夸张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3)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课后拓展
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参考: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与诗人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参考: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