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蔡晔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七大方面进行说课,重点是第七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认为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本活动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一次好机会。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 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第四部分: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是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则是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法阐述 第五部分:教法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六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七部分: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联系生活,导入新知。开始上课前,我会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神秘地),会是谁呢?”并展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说“你能在我们的周围、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两个老朋友吗?”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观察或者平时所看到的,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最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找生活中的图形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是构建模型,探求新知。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探究出长方形的特征,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汇报时要说清楚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和出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刚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试验结论,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和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长方形的特征;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汇报结果,指学生上台演示他是怎么验证出来,最后小结。设计意图: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学习,再结合多媒体演示,更深刻地验证了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探索的成功喜悦; (三)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观察,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似点,最后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第三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我会问:“大家都喜欢看魔术,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变魔术呢?”然后让他们以以下任务完成: (1)拿一张正方形,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在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操作后教师演示。) (3)老师这有几块正方形纸片,谁愿意上来变个魔术,把它们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准备4块小正方形纸片。)同学们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正方形,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第四环节是总结回顾,梳理方法。总结这节课都学了什么?并布置作业。 结束语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