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
作者:孙胜男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9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当今每位幼儿身上都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多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本文主要先分析了当下的主要不良行为习惯,再从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原因、解决措施及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方面来进行研究。旨在在家长及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家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77-02 一、引言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护幼儿与的生命安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当今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难免有很多娇惯和纵容,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很多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成长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怎样及时防止和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和养成就成了当今教师和家长的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本次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找等方法,深入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并添加了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的理论成果。本次研究首先先列举了当前幼儿常出现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如攻击性行为;挑食厌食行为;自私任性;乱扔东西;说谎;偷东西等。然后分别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分析,幼儿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最后又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总结如何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和家庭入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触的生活环境,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影响不良行为习惯出现的原因
1.家庭因素。①家长的不良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幼儿自出生起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终身性、首要性、广泛性。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在无形中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幼儿在学龄前每天所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为幼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幼儿的模仿能理很强,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幼儿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学来的。②父母的文化素养低。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成长坏境,能否满足幼儿的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趣和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发展等等都至关重要。而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会比较关注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的反应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会比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能较好的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③家庭关系紧张。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睦也会影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样成。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很难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紧张会使幼儿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幼儿阶段应有的童真、天真、善良的天性渐渐的缺失,相反为了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幼儿开始出现不良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2.幼儿园因素。①幼儿园的环境氛围紧张。幼儿园的环境不仅包括教师为幼儿创造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教师为儿童创造的精神环境。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紧张的环境氛围不仅会遏制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感。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幼儿在学习中应自主的发现,发现问题的所在,并积极思考,自觉的去探索。但紧张的幼儿园的环境不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氛围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②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