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汪圆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年第09期

一、 丢失教学情趣

“字理识字”教学要求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追根溯源地讲清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一味沉浸于讲解汉字的本源,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不考虑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这就违背了“字理识字”教学的初衷了。

【现象一】讲解生硬,丢失情趣。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一下《世界多美呀》一课时,这样解析生字“美”:“大家看这个字(),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常常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兽类。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作为美的标志。”

【分析与建议】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从学段的特点出发。“字理识字”本身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解析汉字字理时,语言不够形象、生动,就会使讲解内容生硬、难懂。像这样过于书面的字源分析,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美”字的难点是字形,教师可以这样解析:“瞧,古人写的?美?字多像一个人()把羊角()戴在头上的样子。”这样的讲解简明浅显、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识字的兴趣。

【现象二】设计单调,丢失情趣。有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语二下《识字7》片段: (出示:神话 祝福 祖先)(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好。你们发现加点的字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都是“礻”字旁。

师:对,那“礻”字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来看一看。(映示书中插图)

生:先看菩萨的眼睛和眼睛上面的部分,鼻子跟“示”很像,古代人就写成“示”,一直到现在就变成了“礻”字旁。

师:大家想想带有“礻”字旁的字都跟什么有关? 生:神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祝福。 师:对,还有祖先。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带有“礻”字旁的字。 接下来教学一组“衤”字旁的字,与此环节相同。

【分析与建议】这位教师的“字理识字”教学环节设计缺乏趣味性,或是用图片演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或是生搬硬套地解说汉字字源。上述这样单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发挥“字理识字”的优势,使学生觉得枯燥,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字理识字”教学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就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设计“字理识字”的教学情境: 简笔画——“谷”:(简笔画“群山”)两座山之间水流通过的地方就是——谷。(出示:) 顺口溜——“赶”:“走”字往左让,右捺要伸长,赶路去挑水,来把干地浇。 图片——丛:(出示)瞧,多像一丛聚集在一起的花啊!

形近字辨析——丛: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从”字(出示)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丛”字(出示),是聚集在一起的花啊!

“字理识字”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如实物展示、动作演示、故事介绍、联想法等。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字理识字”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 脱离文本情境

【现象一】环节分裂,脱离情境。有位教师在执

教苏教版小语一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在文本阅读教学之后,进行了生字“孩”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字卡“孩子”) 仔细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字里都有“子”。

师:(出示“婴孩图”和“子”的古文字)“子”就是一个小宝宝,在咯咯笑呢,多么可爱呀!读一读。(生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析与建议】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总是习惯地把识字教学环节放在文本阅读之后,认为把文本阅读和识字写字分割开来,既能一门心思地分析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又可以及时地辅导写字,还不会破坏阅读教学的情境。其实,这样做的后果是识字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果把这段“字理识字”教学环节和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能使识字环节更有效,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

师:(映示字卡“孩子”)在风伯伯的眼里,小松树还是个孩子。(指名读生词“孩子”) 师:仔细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映示“婴孩图”和“子”的古文字)“子”就是一个小宝宝,在咯咯笑呢,多么可爱呀!读一读。(生读)

师:风伯伯可疼爱这个孩子了。你们看,(映示插图)他还笑眯眯地摸着小松树的头呢!谁再来读读风伯伯的话,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前一段“字理识字”教学环节,只停留在“孩子”这个生词教学的层面。而把此段“字理识字”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后,“孩子”这个词语就活了,它就是那棵骄傲的小松树了。学生在文本的情境中,掌握了“孩子”这个词,又根据教师解析生字“孩”,认识到小松树的孩子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可谓是一箭双雕。

【现象二】就字解字,脱离情境。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下《鲁班和橹板》一文中的生字“安”,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安的宝盖头()就像房顶,里面的女()就是一个女子。古人觉得有了房子,再有一个能干的女子在家,日子就过得安定了。”

【分析与建议】教师的这段讲解只是“安”字的本义,而课文中“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的“安”字,已经是它的引申义了。任何一种识字模式都应该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规律,“字理识字”教学也不例外。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汉字的语言环境,教师如果在解析汉字时,只讲解汉字的本义,弃文本于不顾,学生即使能记住字,也不会加以运用,这样的汉字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教师应该继续讲解:“?安?字后来不仅仅指日子过好了。图书馆里没有吵闹声,我们可以说非常?安静?;有了警察叔叔的保护,我们很?安全?;教室里不够亮,工人叔叔来为我们(指指头顶上的电灯)?安装?电灯,也可以简单地说?安?。课文中的?安?字就是这个意思,谁来读读这一句话。”这样的讲解使“安”字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元起来,而且与文本语境相结合,不再是为识字而教学。 三、 欠缺字理知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