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2、通过多角度质疑,能理解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通过质疑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自主质疑,并作好记载。 2、多渠道搜集丰子恺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绘画、写作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疑为学之始,记得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方是长进。”
意思是说,读书没有疑问,必须教他产生疑问;有疑问的人,必须教他解决疑问,做到这一步才会有长进。今天,我们就用质疑的眼光来研读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相信大家会有不小的收获。
丰子恺何许人也?请看屏幕, 老师搜集到了以下几点重要信息:国际友人对他的评价,他的特长与作品,以及本文的背景。看看你搜集的重点信息与老师的是否吻合。 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本文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画中画的都是他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请看标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导入语:下面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边读思考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追问:为什么“憧憬”、“悲哀”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
明确:“憧憬”反映作者对儿童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悲哀”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段,指名一位学生任选其中的一段以父亲的角色朗读,读出情感。(第
1段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8—11段读出对现实很不满,怀念童年,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的感情。)组织评价。 导入语:让我们也带着“憧憬”来欣赏这篇文章。
三、组内质疑、解疑。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不能解决的请写在纸条上。
请2名同学收纸条,其余大声朗读质疑的段落。
(选择1个整体感知的问题和3个语言方面的疑问,全班解答。若学生没提出整体感知方面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如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1)、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 明确: 孩子们:
如(1)瞻瞻的大哭、做脚踏车、堆火车、堆汽车、争辩、怀疑我成了和尚、见腋毛当黄鼠狼、掉香蕉。在父亲眼中他是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尤其可佩服”。(详写——点)
(2)孩子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略写——面)
孩子们的生活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表现得率真无邪,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大人们: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受到更多的约束;“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与孩子们的反差很大,感到失去“童真”的悲哀,所以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
(2)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