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7、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作为一名大学生,上学也是一种投资,作抉择的我们必然也有机会成本的损失,那么大学教育是否合算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问题:1、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2、教育投资、收益的特点?

答案:教育投资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一下从微观方面进行

讨论。

(1)教育投资的成本: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1)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即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包括那些任何超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2)间接成本:又称有机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2)教育投资的收益:教育投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

教育投资的特点:(教育投资属于人力资本投资):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8、材料: 2003年6月,安徽省得张杰报名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紧张的笔试和面试,张杰的成绩均排在报考者中的第一名,并顺利进入了芜湖市人世间有规定的体检程序。在体检中,张杰被铜陵市人民医院诊断感染了乙肝不定员,但他既不是“小三阳”也不是“大三阳”,只是一名吧普通的感染者。有关专家表示,张杰

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在社会生活角色上应该视为健康人。9月25日,人事局以口头方式宣布,张杰由于不符合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被录取。张杰随即把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告上了法庭,状告他们歧视乙肝患者。这个案件被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 问题: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的概念、类型

答案:概念: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上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力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类型:

1) 工资收入的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工资收入低

于另一部分人。

2) 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

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应的失业比重。

3) 职业歧视:指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胜任能力,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

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臵上。

4) 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

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前三者因为是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遇到的歧视而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最后一种出现在人们求职之前,被称为前市场歧视,或称过去市场歧视或间接市场歧视。

9、 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

人才自由、有序地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臵的必然要求。企业对待人才流动正确的做法是疏不是堵。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个别企业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从长远看,人才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强大压力,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努力为人才创造宽松、和谐的微观环境,从而有利于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算辞职人员的行为有可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