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又有虚构,不受史实限制。要注意研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课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死”字来深入探究文章: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重点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以拟写碑文的方法总结人物性格。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引导学生把小说与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探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páo) 恃才放旷(shì) 食讫(qì) 麾军(huī) ....夏侯惇(dūn) 谮害(zèn) 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正值,恰逢) .②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屡次) .

③人皆不晓其意(知道、明白) .④众以实对(回答) .⑤植然其言(认为??说得对)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译文:(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初刻拍案惊奇——才子杨修获死 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禀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学生阅读1~3段,回答明确:不是。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1)改建园门。“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2)曹操“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修知其意。(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二)二刻拍案惊奇——杨修获死探幽

1.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利之争。“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2.《三国演义》以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学生讨论: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是被才所误? 明确: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3.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多媒体出示)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明确: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三)警世通言——追思叹惋

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示例2:一张巧嘴,道破天机 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继续搜集阅读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以上。温馨推荐:

王扶林《我与古典文学》

段启明《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杀 恃才放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