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第一张:(封面) 第二张:(学雷锋日)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的题词。
雷锋精神也代代相相传,你知道学雷锋日是哪一天吗?
在梨花盛开的春天,一群生活在边疆的人在传递雷锋精神,想知道吗? 第三张:(整体感知)请快速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请标出叙述者“我”在故事中出场的起止时间。 2、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
3、按照实际发生的时间,而不是文章叙述的时间,在这个地点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 (教师板书 标题,,,,,巡视)
指名回答问题1:一天傍晚到第二天早晨。问题2:哀牢山的一间小茅屋。 第四张:按照实际发生的时间,依次发生的事情有哪些? 最早出现的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回答,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展示)
其中,有些事情是从傍晚到早晨这段时间发生的,是哪几件事?
而其余的几件事,则是在正常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时候插进去回忆,
我们一般把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插叙使文章的叙述方式多样,而悬念则可以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五张: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指名回答。(谁是茅屋的主人) 第六张: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解开悬念的? 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情节——
首先,当我们看见梨花的,就猜测有人家; 然后当发现茅屋的时候,自然就猜测主人是谁。
第一次把谁当主人?瑶族老人。其实老人只是来借宿过,现在来送米。 第二次把谁当主人?哈尼族小姑娘。她只是来照料茅屋。
到最后,才知道茅屋是解放军建造的,梨花姑娘经常来照料。
这样,初误会——再误会——最后才解开误会,悬念迭生,就起到了波澜
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紧紧抓住了读者心。
第七张: 现在,终于了解到了茅屋的来历。
老师想问问:你觉得谁是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的主人,解放军、梨花姐妹以及为茅屋做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
他们都在学习雷锋,都在传递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八张: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
这几处梨花各有什么含义?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请4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巡视) 第九张: (展示梨花图片,板书“梨花”)
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请先读语句,然后回答。
第十张:咱们从开头往后找句子。 请有感情的读一读。
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 掌声鼓励!
(教师随着学生读,展示4段6段) 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梨花。 (板书:一种花)
这两段描写起什么作用呢?
(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为下文借宿茅屋作铺垫。)
第十一张:(第27段)请你读一读。 这里的梨花指什么?
(一种花,也指梨花姑娘,板书——梨花姑娘)
它起什么作用呢?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表现人物美好品质。
第十二张:37段这里的梨花,既指一种花,也指助人为乐的的美好心灵,也就
是雷锋精神。
(板书:雷锋精神。)
作为文章的结尾,起什么作用呢?
(以花喻人,寓意双关,照应标题,点明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
精神。)
作者引用诗句作为结尾。 驿路梨花处处开(板书)
老师想把它作为对联的上联,请你补充完成下联 雷锋精神( )
学生回答,教书板书:代代传。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幅对联! 第十三张:(拓展延伸)
小说所展示的淳朴民风是否让你感动? 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简单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小结:本文围绕路边茅屋,记叙了一连串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中间穿
插了回忆,设置了重重悬念,再现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生动表现了雷锋精神在边疆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希望雷锋精神永远在祖国的大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