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作者:叶美莲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11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果教师的预设不在学生的起点上,致使出现一些过易或过难的问题及设计,过易,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动力,致使教学就会陷入低效状态.

1 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意义

1.1 原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同化固定点

学习的新内容中,可能与学生已学的,或在脑海中原有知识之间有很高的相似度,这样我们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同化固定点,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显得很轻松,使得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故我们要应充分了解和挖掘那些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它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功能相似、过程相似、方法相似和关系相似等,从最熟悉的背景出发,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 案例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原有经验1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而高度变化对应着重力势能的变化,故认识重力势能不应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知识1 如图1所示,弹簧被压缩或被拉长,就具有了弹性势能.而压缩或拉长的过程中,弹力在做功.故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以从研究弹簧的弹力做功开始.

原有经验2 想要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由于速度在变,把整个运动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速度的变化都很小,可以近似地用任意一个时刻的速度与这个小段时间相乘得到这小段位移的近似值,然后把各小段位移的近似值相加.当各小段分得非常小时,得到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了.

新知识2 如图2,计算弹簧从A拉到B过程中拉力做的功,由于拉力大小在变,可以把整段位移分成很多小段,在各小段上拉力可以近似认为是不变的,那么在各小段上拉力做的功就是恒力乘以小段位移,然后把各小段内的做功相加.当各小段分的非常小时,得到的和就是从A到B的功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论 利用重力做功的特点和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推导过程作为同化固定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1.2 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认知冲突中获取新知识

在学习新概念前,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当学习的新知识符合原来的认知结构,学生就能欣然接受.当新知识与原来的结构相矛盾时,学生必须重新建构,把新知识纳入新的结构中去.但是这个过程其实很困难,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脑海中原有的结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放弃原来的结构,或者重新建构,让新旧知识产生认知冲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案例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原有知识 闭合回路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 把洛伦兹力演示仪中的氖泡拿走,剩下一对励磁线圈,如图3所示.让连有灵敏电流计的闭合回路在励磁线圈产生的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未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实验现象说明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已存在很大的认知冲突,必须重新建立.通过后续的实验探究,学生逐步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其中一种现象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

当然,学生的脑海中会有一些没有经过正确指导的错误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说的“前概念”,了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JP3]的想法,我们才能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去帮学生解决相关疑惑.

案例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对图4中随圆筒绕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弹力、还有摩擦力的作用.学生脑海中就有一个问题:圆筒侧壁既然对人有一个向里的支持力,那为什么人没有向里运动,然后掉下去呢?我们要去分析学生形成这些错误想法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形成错误的原因展开分析,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 1.3 了解学生思维起点,把脉最近发展区

省特级教师吴家澍老师认为学生学习物理对应着有四种学习水平——懂、会、熟、巧.而这四种学习水平刚好与四种思维相对应——表象思维、机械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如图5所示).学生的形象思维往往是比较强的,但是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相对来说弱一些.但是老师的思维能力往往很强,如果老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起点,从自己的思维来预设相应的问题,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去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例 力的合成

问题 两根绳子挂重物和一根绳子挂同样的重物,哪种情况绳子易断呢?

刚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学生,其思维主要偏向于表象思维和机械思维,一根绳子悬挂物体总比两根绳子悬挂物体容易断.教师只有清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才能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当老师把系重物的两根绳子的张角逐渐变大时,绳子竟然断裂,这样的实验现象直击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从而达到教学上的最大效果. 2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2.1 课前读懂教材获知

读懂教材,明确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明确课题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清晰前面学习的知识、方法和已形成的能力能否为后续的学习做相应的铺垫. 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

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根据教材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已经有了“用打点计时器采集数据”的操作能力,知道用v-t图象或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单,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大效度. 2.2 课前与学生交流或表格测试获知

在与学生交流中获知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足或者错误,甚至是了解到错误形成的原因,这种方式效果较好.但是交流面比较狭窄,因为不可能与较多学生进行交流,所以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来填写.

这种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这样的表格都是要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更利于我们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2.3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回答获知

更多的时候我们得通过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依据学生的回答来获知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一些表现和回答,形成一些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相互平衡,创设有效的动态课堂. 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

老师实验演示:硬币和纸片在相同的高度静止释放,硬币先落地,预设学生会说“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但是在笔者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是“不一定”,说明学生对落体运动已经有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